汉书 · 纪 · 高帝纪下

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良对曰:“楚兵且破,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散也”。于是汉王发使使韩信、彭越。至,皆引兵来。
十一月,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亦遣人诱楚大司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迎黥布,并行屠城父,随刘贾皆会。
十二月,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
楚地悉定,独鲁不下。汉王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节礼义之国,乃持羽头示其父兄,鲁乃降。初,怀王封羽为鲁公,及死,鲁又为之坚守,故以鲁公葬羽于谷城。汉王为发丧,哭临而去。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
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初项羽所立临江王共敖前死,子尉嗣立为王,不降。遣卢绾、刘贾击虏尉。
春正月,追尊兄伯号曰武哀侯。下令曰:“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又曰:“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于是诸侯上疏曰:“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纪·高帝纪下》是汉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记载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与事迹。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内容概述:《汉高帝纪下》是《汉书》中的本纪篇目,记述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从早年经历到称帝、建国的过程。书中详细记载了刘邦在秦朝末年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他在反秦斗争中的角色,以及后来成为皇帝后的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

  2. 作者简介: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和对历史的精准记录受到后世的赞誉。司马光的史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史记》中,其编撰的《通鉴》也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他的历史作品多以详实的历史材料、清晰的史事逻辑为特点,深受学者和读者的喜爱。

  3. 历史背景:《汉高帝纪下》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秦朝末年至汉朝建立初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同时伴随着农民起义和诸侯割据的局面。刘邦在这一历史阶段扮演了关键角色,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包括从一个普通小吏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和政治领导者。

  4. 人物生平:刘邦出身农家,早年担任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在咸阳服徭役期间,因释放剩余刑徒而闻名,之后在芒、砀山泽间躲避追捕。秦二世元年,刘邦受萧何、曹参等拥戴,聚众反秦,并最终成为沛公。

  5. 政治活动:在推翻秦朝后,刘邦与项羽共同作战,但在垓下之战中败于项羽。刘邦凭借智谋和团结力量,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在位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 文化影响:《汉高帝纪下》不仅是研究刘邦个人的传记,也是研究西汉初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部史书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朝初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发展脉络。

《汉书·高帝纪下》不仅是一本关于个人生平的史料,更是研究汉朝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部史书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生活轨迹,还能从中窥见那个动荡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演变。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