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帐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伯劳东飞燕子西去,黄姑和织女时而相见。

门前是谁家的女儿蹲坐住门前,她的美丽倩影投照在里屋。

皎浩的月光透过窗牖,照耀在女子的帷帐上,屋内飘散着脂粉的芳香。

女子今年将要十五六岁,身材窈窕,容颜如玉,洁白美丽,无与伦比。

但三春已经过去,日暮时分花朵都已凋零,女儿虽然可爱,但尚没有夫家,这般美丽又有谁爱怜呢?

介绍

《东飞伯劳歌》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根据民歌改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

在文学领域内,《东飞伯劳歌》不仅是一首古老的诗歌,它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学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下是对《东飞伯劳歌》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东飞伯劳歌》属于古辞类文学作品,由南朝梁武帝萧衍创作,后又被郭茂倩收录于《乐府诗集》。作为“蝶恋花”词牌的起源,它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2. 艺术特色:《东飞伯劳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著称。其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伯劳”和“燕子”,分别象征着别离的两人和时间的流逝。
  3. 文化意义: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东飞伯劳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还传达出对自然、爱情和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感悟。这些主题在当时具有普遍的社会文化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飞伯劳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古代文人对情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注解

伯劳:鸟的一种,属雀形目,伯劳科。除西藏无记录外,遍布全国。

黄姑:牵牛星。

发艳:艳光照人。

闾(lǘ):乡里。

牖(yǒu):窗户。

明光:阳光

绮箔:帷幔。

三春: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