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介绍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注解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赏析
许顗《彦周诗话》: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纪昀等《四库提要》:(许顗)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相关推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被腐蚀掉,我将其拿起来又擦又洗之后发现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折戟:折断的戟;销:蚀;前朝:这里指过去的朝代;东风:借代春风;周郎: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二乔:指大乔和小乔。 赏析
诗句翻译:在帐前砍击案牍,决定大战的策略,赤壁的战船烧着了战旗。 译文: 在帐篷前的砧板上挥舞着,决定大举进军的决策,在赤壁上点燃了战船和旗帜。 注释: 1. 斫案:在砧板上砍击。斫,同“斫”,指用刀斧砍物的动作2. 赤壁: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长江沿岸3. 火船:古代一种燃烧船只的战术4. 曹瞒:三国时期曹操曾称魏王,故称曹操为曹瞒。5. 周郎:指周瑜,东吴的著名将领6. 破:攻破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生动,充满了豪放的气息。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赤壁之战的英雄们。诗中对周郎(周瑜)、黄盖等英雄人物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表达了对他们英勇事迹的钦佩之情。 “赤壁”是这首诗的题目,它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地方。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场景,展现了英雄们的英勇气概和豪情壮志。
赤壁 便须唤起紫绮裘,孤鹤南天楚江晓。 此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隐喻,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沉思。首句“便须唤起紫绮裘”,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一位身着紫绮裘的文人站在赤壁之上,准备迎接新的一天。这紫绮裘不仅是身份的标志,更是诗人精神的象征,代表了他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孤鹤南天楚江晓”则展现了一个更为凄美的场景。孤鹤象征着高洁的情操和不屈的精神,在清晨的楚江边翱翔
诗句: 赤壁 片语能令孙仲谋,气如山涌剑横秋。 莫言诸葛成何事,万古忠言第一流。 译文: 赤壁之战时,一句话就能让孙权感到威胁,士气高涨如同山涌一般。 不要说诸葛亮有什么作为,他的言论是永恒的经典。 赏析: 该诗通过描写赤壁之战的激烈场景,以及周瑜和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英勇善战、忠诚爱国精神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素养
诗句:赤壁 译文:东风若非周郎, 则铜雀春深,二乔锁于深宫。 注释: - 折戟:折断的戟,指赤壁之战中使用的兵器,沉入沙中未被侵蚀。 - 销:蚀,指兵器被沙水侵蚀,铁质逐渐消磨。 - 自将:自己,指诗人亲自。 - 磨洗:用磨刀石摩擦清洗,使兵器恢复光泽。 - 认前朝:认出这是东吴军队在赤壁战役中使用的兵器。 - 东风:古代认为风向和气候可以影响战事,特指对周瑜有利的风向。 - 周郎:周瑜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译文: 赤壁之战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冲走,我将它磨洗干净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注释: - 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冲走。 - 自将磨洗认前朝:自己将它磨洗干净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感慨。通过对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折戟”这一古物的描写,引发对三国时代英雄成败的思考
诗句原文: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注释解释: - 千载:千年,形容时间久远。 - 周公瑾:指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瑜。 - 英风:英勇的风范或气概。 - 挥羽扇:周瑜以英勇的气概指挥作战。 - 烈火:指赤壁之战中燃烧的船只和火焰。 - 破楼船:用烈火烧毁敌人的战船。 - 白鸟:白色的水鸟,在波涛之上飞翔。
诗句输出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译文输出 赤壁 赤壁,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诗的作者在参观赤壁时,发现了一支折断的铁戟,经过六百多年的泥沙沉积,依然没有完全被时间冲刷掉。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这其实是赤壁战役的遗物,心中涌起强烈的历史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赤壁为题,实则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通过对赤壁遗址的描述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赤壁之战中折断的兵器沉入沙中,历经千年仍未被锈蚀,现在被人发现并磨洗干净以辨认出它是前朝的物品。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的话,结局可能截然不同,曹操的铜雀台深锁着二乔,她们的命运也难以预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以物起兴的手法,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
【注释】: 孽瞒祸水剧赵女,汉火馀光能几许? 蜀方传薪嘘未然,吴偶束缊成一炬。 万艘枯苇沃以膏,空江如韛长风鼓。 九渊鼎沸羹鱼龙,连营炽炭膰貔虎。 雄图南纪成画饼,匹马华容作穷鼠。 坡翁乘兴赋赤壁,烂漫天机涌毫楮。 偶从雪里写芭蕉,又似骊黄不毛举。 考图求故此其地,疾恶千年若躬睹。 江山萧条岁华晚,兴废人间几今古。 买鱼沽酒吊阿瞒,醉和渔歌短蓑舞。 【译文】: 祸水赵女在赤壁引发战火
【注释】 百里旌旗:指大江之上,战船连亘百十里。 黄龙青雀:指孙权的乘舆。 黄龙:古代帝王之车饰。青雀:古代王公的车饰,这里借指孙权。 酾酒:斟酒。 孙郎:孙权的字,因孙权曾为吴将,故称。 跃马:指周瑜。 【赏析】 赤壁是三国时著名的古战场。这首诗描写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壮观场面,抒发了诗人对赤壁大战胜利的赞美之情。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战前的气势,后两句写战后的胜利和感慨
我们分析诗句的内容和形式。 “明月出东山,徘徊斗牛间。” 描述了明亮的月光从东边的山中升起,随后在天空中缓缓移动的场景。这里“出”、“徘徊”都是动词,描绘了月亮从东边升起并在空中缓慢移动的动态景象。 “洞箫吹未已,孤棹又前湾。” 则描绘了一个人正在吹箫,同时驾一叶小舟前进。这里的“孤”强调了小船是孤单一人,而“前湾”表明小船正向前航行。 我们来对每一句进行翻译: - “明月出东山
赤壁 长江西来雨如雾,赤壁苍苍风雨暮。 草木犹疑横槊时,尘沙尚忆焚舟处。 乌林渡口下舳舻,曹瞒已料无全吴。 阵前部曲奔先主,眼中谈笑轻周瑜。 君臣谋合士贾勇,玉帐旌旗亦飞动。 楼橹晴空烟焰高,鱼龙白日波涛涌。 荆门牢落驻残兵,野旷不闻鼙鼓声。 战骨秋埋湖外草,捷书夜报石头城。 雄图霸气两消歇,地老天荒秋一叶。 石上残碑过客题,沙中古剑渔人得。 汉王祠枕碧山隅,诸葛台荒野鸟呼。 千年忠义出师表
赤壁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释: 1. 水军东下本雄图:指孙权率领的水军向东进发,原本是为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 千里长江隘舳舻:长江宽广,船只众多,这里形容水军的庞大和壮观。 3. 诸葛心中空有汉:指诸葛亮虽然心中有恢复汉室的愿望,但实际行动却未能成功。 4.
赤壁:长江边,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境内的黄石港。 巉岩赤壁倚天横,不尽萧萧落木声。 陡峭险峻的江岸,背靠着天空横卧在长江之中; 阵阵秋风扫过,落叶纷纷飘落。 莫向周郎论破竹,却怜诸葛说分荆。 别去讨论周瑜如何以一鼓作气之势打败曹操; 反而同情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把荆州划分给了刘备。 百年霸业随流逝,千古词人吊月明。 当年孙权、刘备的争霸战,早已成为过去; 如今只有明月依旧,照亮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古代中国文学的浩瀚星河中,解缙的《赤壁》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魅力照亮了历史的长卷。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采和对古典文化的独到理解,更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历史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赤壁矶头的夜晚。 诗中的“芦荻烧残孟德舟”一句,以简洁而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了赤壁夜幕下的凄凉景象。孟德,即曹操,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此处借其名暗示了曹操的霸业已随岁月流逝而烟消云散
这首诗的译文是:赤壁江中,有白鹤双影下;山外行人,时来此游赏。 千古江山如故,只如此美景;须得把酒放眉开。 注释: - 赤壁:指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南)用黄盖的火攻之计大败曹操的地方。这里泛指长江边的风景胜地。 - 双下:两个一起下来。 - 山外游人:指游客。 - 千古:自古以来,形容历史悠久。 - 此景:这里的景色。 - 只如此:只是如此而已,表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 -
这首诗名为《赤壁》,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作品。 我们来逐句解析诗歌: 1. 曹操窥视汉室正统,东面朝拜诸侯。 - 关键词: 曹操、汉室正统、东面朝拜诸侯 - 注解: 此句描绘了曹操的势力扩展至汉室周边,意图统一天下。 2. 三国鼎足之势尚未分出,屯兵蒙山使九州迷惑。 - 关键词: 鼎足之势、未分、屯兵、蒙山 - 注解: 描述了三国争霸时期的紧张局势和混乱局面。 3. 长沙桓桓族裔
【注释】 丹崖:红色山崖。嵌嵚:高耸入云。仞:通“仞”,八尺为一仞,这里泛指高峻。沧江:长江。郭:外城,古代城市四周的城墙。连冈:连绵起伏的山冈。倚空:从高处俯瞰,凌空。岑:山峰。乾坤:天地。开辟:形成。陵谷:山崩地陷,引申为世事变迁。三分割据:三国时曹操、孙权、刘备在赤壁一带争夺天下的局面。子长:指《史记》作者司马迁。少:年轻时期。好游:喜好游览。潇湘流:指顺水而下。莫:不要。滟滪石:地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绘了赤壁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首句“危矶巀嵲倚高江”,描绘了赤壁的地理位置,高高的悬崖峭壁耸立在宽阔的江面上。这里“危矶”指的是险峻的岩石,“巀嵲”形容其陡峭的样子,“高江”则指长江之水波涛汹涌。这句诗通过描绘赤壁的具体地貌,为下文的景物描写打下了基础。 第二句“人道曹刘旧战场”,承接上句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乡关地迥三千里,金阙天高十二楼。 鹤影伴云飞渺渺,水光浮日去悠悠。 凭谁唤起东坡叟,携酒中流夜泛舟。 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遗址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杜牧以“折戟”为引子,引出对往昔历史的沉思,通过对比现实与历史,表达了对战争结果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赤壁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注释翻译: -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 这里指的是赤壁之战中曹操的百万大军被孙刘联军击败的壮观场面。东风在这里象征着胜利的因素之一,即天时地利的帮助。"当年此处定三分"表达了这场战役在历史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不仅决定了三国的格局
赤壁 未必功成后,山痕便劫灰。 千年无战伐,此地有楼台。 梦醒人俱古,天空鹤自回。 深情吟两赋,江上几人来。 译文: 或许英雄成就功名之后,这里就只剩下了被岁月遗忘的山峦痕迹。 经历了千年的战争与和平,这里依然保留着战争的痕迹,但又有楼台依旧屹立。 当我从梦中醒来,发现一切都变得古老而遥远,只有天空中的白鹤在自由地飞翔。 我深情地吟咏着两篇史诗,却发现江上的船并不多,能来到这里的人也少之又少。
《赤壁》:历史与诗情的交融 刘荫的《赤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并借古喻今,抒发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以及对战争悲剧的感慨。在这首诗中,“万弩临流欲断潮,连环一计舳舻焦”展现了战前的紧张气氛和英勇的将领们的坚定决心;“运先西晋成三国,天遣东风护二乔”则透露出历史的偶然性与英雄人物的命运交织。 诗句中的“半壁撑知吴地险,满江红胜楚人烧”
赤壁 一战三分定,英雄洵有神。 古今才不偶,天地局长新。 故垒秋吹角,荒江晚问津。 祭风台下路,惆怅是归人。 注释: 赤壁:即今湖北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山。 一战三分定:指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赤壁之战。 英雄洵有神:指曹操等英雄人物确有神奇之处。 古今才不偶:指自古以来的英雄人物,都未必能得其所。 天地局长新: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 故垒秋吹角:指在秋风中吹响的战鼓声。
赤壁 天空木落石崔嵬,怀古凭轩倦眼开。 山势欲奔吞浪住,江光不断抱城来。 英雄气尽三分业,词客名高两赋才。 只有文章传胜地,箫声鹤梦总尘埃。 注释: - 天空木落石崔嵬:天空中的树木落叶,石头显得陡峭而高大。 - 怀古凭轩倦眼开:怀念古代的英雄事迹,靠在楼上的窗户前眼睛感到疲劳。 - 山势欲奔吞浪住:山峰似乎要奔跑而去,但最后被江水阻挡,无法前进。 - 江光不断抱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