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对月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对月》是唐朝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为细致的介绍:

  1. 作者简介:曹松,号“ 本戎”,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曹松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2. 作品原文与鉴赏
  • 诗的原文如下:“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光满太虚。”这两句诗描写了中秋时节,天空晴朗,月亮明亮,人们抬头仰望,共同欣赏这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无云”形容中秋时的天空清澈透明,“秋三五”指的是秋季中的十五日,即中秋节。“蟾光”则是指月亮的光辉。“太虚”在这里指广阔的天空,强调了月亮的光芒洒满整个空间,给人以无限遐想。
  • 在这首诗中,曹松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中秋赏月的美好场景。他不仅仅是在写景,更是在借景抒情,通过对月亮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写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朝,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常常借吟咏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曹松的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1. 思想内容
  • 曹松的这首诗不仅描写了中秋节的自然景色,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他对平等、公正的追求。诗中提到“无云世界秋三五”,暗示着无论贫富,大家都在同一片天空下享受同样的自然美景。“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的认同。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绘画感。它通过简洁的文字,将中秋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

《中秋对月》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夜景的七言绝句,更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思想和丰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