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中秋对月
介绍
《中秋对月》是唐朝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为细致的介绍:
- 作者简介:曹松,号“ 本戎”,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曹松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 作品原文与鉴赏:
- 诗的原文如下:“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光满太虚。”这两句诗描写了中秋时节,天空晴朗,月亮明亮,人们抬头仰望,共同欣赏这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无云”形容中秋时的天空清澈透明,“秋三五”指的是秋季中的十五日,即中秋节。“蟾光”则是指月亮的光辉。“太虚”在这里指广阔的天空,强调了月亮的光芒洒满整个空间,给人以无限遐想。
- 在这首诗中,曹松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中秋赏月的美好场景。他不仅仅是在写景,更是在借景抒情,通过对月亮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写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朝,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常常借吟咏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曹松的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 思想内容:
- 曹松的这首诗不仅描写了中秋节的自然景色,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他对平等、公正的追求。诗中提到“无云世界秋三五”,暗示着无论贫富,大家都在同一片天空下享受同样的自然美景。“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的认同。
- 文学价值: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绘画感。它通过简洁的文字,将中秋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
《中秋对月》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夜景的七言绝句,更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思想和丰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
中秋对月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注释: 1.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 在秋天的夜晚,月亮的光芒最为明亮,如同晶莹剔透的珍珠一般。 2.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 月亮在海洋中升起,缓缓地穿越夜空,仿佛是在穿越无边无际的黑暗。 3.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 月光透过层层云霄,照亮了整个天空
【注释】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月圆时为中秋。 无云世界秋三五:中秋时节,天空中没有云彩。“三五”指月亮的十五天,即月圆之日。 蟾盘:指月亮。 上海涯:上到海的边际。 直到天头天尽处:直到天的尽头,即天边。 不曾:不曾有。 私照一人家:偷偷地照到一家人家。 【赏析】 这是一首赏月抒怀诗。首句写中秋之夜月明如昼;次句写人们抬头仰望,看到那圆满的明月;第三句写月光普照大地,直至海角天涯
中秋对月 一片瑶光万里开,停杯追忆谪仙才。寻常明月不易见,如此中秋能几来。 零落故人非白社,登临何地不瑶台。欲招黄鹤临风去,为问霓裳安在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曹松所作,描绘了中秋夜的月宫景象和诗人的感慨。通过嫦娥、玉兔等神话元素,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中对比了去年山中的中秋和今年江海之上的中秋,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结尾的“明年踪迹何处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面对明月和清风,感慨时光飞逝,人生无常的情景。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首句“露洗风吹未遽央”,诗人描绘了中秋夜晚的美景,月光如水,风清气爽。这里的“洗”和“吹”都是动词,表达了自然景色的变化。而“未遽央”则表示这种变化还没有结束,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 第二句“登山临水总心降”,诗人通过“登山临水”这个动作,表达了自己心境的变化。他站在高处
【诗句注释与赏析】中秋对月 流年苒苒又秋中,对酒何须念固穷。 飒飒西风破残暑,迢迢银汉泻长空。 一轮已见今宵满,千里宁知此意同。 名姓旧闻题斧扆,重看通籍大明宫。 【译文与赏析】 中秋对月 岁月荏苒又逢中秋佳节,举杯畅饮何必忧虑贫贱? 阵阵秋风扫尽了夏日的炎热,遥远的银河如白练倾泻于天幕。 今夜一轮明月已经圆满,万里之遥也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虽然你的姓名早已被遗忘在朝堂之上
【注释】秋半:指秋季,农历九月。桂繁:桂花盛开。轮驶:月亮如车轮一般快速移动。 【赏析】中秋时节,圆月当空,人们常以月亮的明亮来比喻人的品德。诗人在诗中用“飞影”和“破云端”来形容月亮的高远,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清馀”两句,写月光照耀下,大地一片清凉。“桂繁团露湿”写桂花盛开,花团锦簇;“轮驶渡河干”写明月如轮般飞快地移动。后两句写诗人将目光投向边关,与故国之景相比,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即可,然后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要注意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还要注意诗歌的结构,从炼字,用典,比兴等角度分析其效果,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主题、作者及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 “十分蟾影照人间”,诗人以“蟾影”指代月亮,写出了中秋之夜月光普照的景象。“十分”
中秋对月 暮雨过寥廓,江天正青苍。 列树无残阴,积水有异光。 幽虫鸣欲遍,宿鸟惊忽翔。 永夜如至公,鉴我吟清章。 注释: 1. 暮雨过寥廓:傍晚的雨水洒落空旷的地方,形成了一片朦胧的景象。 2. 江天正青苍:江面上的天空呈现出青色,显得非常广阔。 3. 列树无残阴:树木上没有残留的阴影,可能是因为刚刚经过了一场大雨。 4. 积水有异光:积水中映照出奇异的光芒,可能是因为雨水打在水面上形成的反射
【注释】: 露坐举杯邀月明:露坐,即露天坐着。邀月,指举杯饮酒赏月。 北风黄草辽西城:北风,指南宋抗金将领宗泽被害时,有人乘北风送来的密信,揭露了奸臣秦桧的罪行。黄草是北方的草地。辽西城,指位于今河北卢龙一带的古辽州。当时,宗泽正在那里抗击金兵,后来却以“不救”为名被害。 年年月色长清好:年年,指每年都有。 只有悲秋人易老:只,只当。悲秋,悲叹秋景的凄清。 儿童不解忆长安:儿童,指年幼的孩子。
中秋对月 素娥,即嫦娥,游宴清虚府,在中秋之夜,嫦娥遨游于月宫的庭院中,手摘蟾花,品尝清凉的玉兔美果。 琼楼:美丽的建筑或宫殿。高处作中秋,在中秋之夜,月亮高悬于天际,照亮了整个大地。净洗银盘浥风露。此时令我忆去年,山中桂影浮觥船。今年却来江海上,美人千里同婵娟。世间忧乐知多少,天地无穷月长好。明年踪迹何处看,此夜阴晴亦难保。 赏析: 这首诗以月为主题
诗句释义: 1. “中秋对月”: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对月"指的是观赏月亮,通常这个时刻人们会赏月、饮酒等。 2. “银烛煌煌十二衢”:这里用“银烛煌煌”形容中秋之夜的灯火辉煌,十二衢则暗示着城市的繁华和热闹。 3. “冷金波浸酒仙居”:冷金波指月光如水,洒在地面上形成银色的波纹。浸酒仙居则形容月光映照在酒家或酒楼中,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加宁静而神秘。 4.
注释: 中秋:中秋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云山: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怀素:指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字藏真,号素庵,人称“草圣”。 秋兴:秋天的感触或兴致。 月与人同醉:意思是月亮和人一起沉醉在月光中。 星随客渐稀:意思是星星随着客人渐渐稀少。 入河蟾不没:意思是进入河流的蟾蜍不会消失。 绕树鹊何依:意思是围绕在树上的喜鹊不知道该依偎在哪里。 浩气凝光界:意思是浩大的气势凝聚在光的世界之中。 瑶台
【解析】 此诗是写对月怀古之作。首句点明时间,“干戈”指战争,十年来,作者在战争中度过,如今又值中秋之夜,面对圆月自然感慨良多。“忍向樽前更浩歌”,是说在这和平安定的年代里,自己却要强抑心中的哀思,不能高唱战歌了。第二联紧承首联,进一步写自己的感慨。诗人想到:月亮又圆又大,可又逢到新节令,而自己却身在兵荒马乱之地,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呀!第三联由眼前的月夜联想到过去的开元盛世和进士科
中秋对月 四海秋期逢此夕,九霄月色对长安。 堪怜委地金波动,未厌沾衣玉露寒。 兔影才生云母帐,蟾辉忽烂水晶盘。 悬知永夜关山外,鼓角风凄万幕看。 注释: 1. 四海秋期逢此夕,九霄月色对长安 - 指在中秋之夜,月亮高悬于天,照亮了整个大地,也照亮了长安城。 2. 堪怜委地金波动,未厌沾衣玉露寒 - 形容月亮照耀下的世界如同金波涌动,人们感受到月光的清凉与舒适。 3. 兔影才生云母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中秋对月》中的诗句,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皎皎冰轮对客圆,客心相对两堪怜。 - "皎皎"形容月亮光亮如雪,"冰轮"是指明亮的月亮,这里用来形容月亮清冷而明亮。"对客圆"意味着月亮圆满如同对着客人一般,给人一种圆满和团圆的感觉。"客心"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心情,"相对两堪怜"则是说诗人与自己的心境相互映照,彼此都感到悲伤或无奈。 2. 清光此夜异常夜,狂兴近年非少年
诗句释义 1 风笛楼前万叶干:描述在风吹过楼前的景致,叶子都干了。 2. 碧天如水浩漫漫:形容天空清澈、广阔,如同无边无际的水一般。 3. 鸿声远度黄姑小:鸿雁的声音远远传来,好像声音穿过了黄姑山一样小。这里“黄姑”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比喻,表示距离之远。 4. 兔影斜临玉镜寒:兔子的影子斜斜地映在镜子上,显得格外寒冷。 5. 塞北将军空倚恨:塞北的将军因为某些原因而感到遗憾或失望。 6.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第一联:举头问月月无辞,俯首衔杯有所思。 - 注释: 抬起头问月亮,但月亮无言;低下头饮酒却有心思。 - 赏析: 这是对中秋节日氛围的一种描绘,通过对比“问”与“思”的反差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似乎在试图向月亮求得答案;另一方面,他低头饮酒时却在沉思。这种双重动作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第二联
注释: 一览清厓万里过,百年秋兴此时多。 鲛童袂薄遗珠泪,织女机寒湿凤梭。 鹤语不知人是否,乌啼数问夜如何。 江湖莫动鱼龙寂,应有凄凉及钓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表达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一句“一览清厓万里过”,诗人用“一览”二字来形容自己对远方的观察,仿佛能看穿一切,而“清厓”则是指清澈的崖壁,给人一种宁静、宽广的感觉
【注释】耿耿:光明。孤光:独明。海上流:指月亮在海面上的反光。几家:比喻几个有志之士,也暗指作者的同党人。大刀头:指元朝统治者。蟾兔:指月亮。无迹:指月亮没有影子。山河:这里指国家。白露:秋露。丹枫:枫叶如丹。寒自化:形容枫叶被霜打过后颜色变红,仿佛是经过自己慢慢炼成一样。清霜:秋天的霜。白骨:白色的骨头,形容尸体。烂谁收:是谁来收拾这些东西。双凫舄:传说中仙人骑着两只仙鹤的鞋子(凫舄)
注释: 冰壶出水净无波,不著漂漂一苇过。 冰壶:比喻月亮,因为古代传说中有“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的故事,而“玉兔捣药”的“月宫”,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片清凉洁净的地方,所以把月亮比作“冰壶”。 不著(zhuō):没有。 漂漂:浮泛的样子。 鼓角声沈知夜寂:听到远处传来的鼓角之声低沉而静默,知道夜晚寂静无声。 梧桐叶尽觉秋多:看到梧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了,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年侵容鬓烦霜雪:时光流逝
诗句:入夕雨初霁,浮云净如扫。 译文:傍晚时分,大雨终于停了,空气中充满了清新的气息。 赏析: 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征,舒州(今安徽桐城)人。他的《中秋对月》一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结合中秋佳节的意涵和传统习俗,展现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情厚意。整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到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 诗句释义: 1. 入野雨初霁:傍晚时分,大雨终于停了
解析: - 诗句解释: - “西风片雨过林塘,对月还疑在故乡。”:西风吹过树林,带来细雨,穿过林间小路,我对着月亮,仿佛回到了故乡。 - “灏气平分清夜永,微云不动碧天长。”:天空中的浩渺之气和明亮的月光共同照亮了整个夜晚,而那微动的白云也显得如此平静,使得广阔的天空显得更加漫长。 - “持杯且共寒蟾醉,捣药何劳白兔忙。”:举起酒杯与明月共饮,仿佛沉醉在月光之中;为何要忙碌地让玉兔捣药呢
诗句:天长地久无年数,已往中秋知几度。 译文: 天地永恒却无法计数,曾经的中秋你记得几次? 人们观赏明月自古以来,月亮依旧每年如一不曾改变。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我已白发如雪。 不如举杯对月畅饮,更能登高赏月几度。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和对团圆时刻的珍惜。首句“天长地久无年数”,以夸张手法表达时间的无穷无尽,引发读者对生命无常的沉思
中秋对月 吟倚高楼思爽然,蟾光飞上一轮圆。 九霄清露漙金镜,万顷澄波泛白莲。 云母屏开秋似练,水晶帘卷夜如年。 何因得步林皋下,唤起坡仙共泛船。 注释 1. 吟倚高楼思爽然:在高楼上吟诗,思绪清新。 2. 蟾光飞上一轮圆:月亮的光辉如同飞翔般地飞到圆月之上。 3. 九霄清露漙金镜:形容月光清澈明亮,像镜子一样反射。 4. 万顷澄波泛白莲:广阔的水面上漂浮着白色的莲花。 5.
【译文】 去年在草堂对月,满挹金波眺空阔。 龙沙罢鼓鼙,娇儿幼女娱痴绝。 今年对月在长安,万户西风砧杵寒。 玉河桥东坐深阁,无声天汉流阑干。 禁城击柝急相应,苑树惊乌栖未定。 谁家玉笛最多情,吹彻关山与愁听。 我欲杀死妖虾蟆,直使上下光无瑕。 归来却酹玉川子,呼童旋煮先春芽。 【注释】 (1)中秋:指中秋节的夜晚。(2)龙沙:指边塞之地,即今内蒙古的西部。 (3)娇儿幼女:指年幼的儿女。
注释 1. 白露:指初秋时节的露水。 2. 梧桐:落叶乔木,秋季叶色变黄,花小,果实可食,常用来比喻秋天。 3. 秋声:指秋天的声音,如鸟叫声、风声等。 4. 金谷里:地名,古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别墅区,以豪华著称。 5. 玉楼中:指在华丽的楼阁中举行宴会。 6. 明月千家色:形容月亮照亮了千家万户。 7. 清尊:指清澈透明的酒杯。 8. 那堪:怎能忍受。 9. 沧海客:指身处异地的游子。 10.
中秋对月 华美之月,出自东海,万国同庆中秋佳节。 冰轮转碧落,风露声萧飕。 坐赏寒桂枝,扶疏应九州。 老兔毛欲脱,杵旧不足谋。 琼瑶十二重,空锁嫦娥愁。 天道日左旋,长河亦东流。 人生望朱颜,灵药安可求。 不如天津桥,幸遇董糟丘。 一笑万事失,黄发升瀛洲。 注释: - 华美之月:指中秋的明月。 - 万国同庆中秋佳节:全国各地都在庆祝中秋节。 - 冰轮转碧落:月亮在天空中缓缓移动
中秋对月 日落崦嵫云半赭,乌鸦啼碎鸳鸯瓦。 海东雪浪摇冰城,惊落银河向城泻。 瑶轮隐隐骖素龙,木犀花间双兔雄。 开元李郎厌花坞,霓裳一曲聆天风。 长生殿前人对月,渔阳鼙鼓兵如雪。 满路杨花碎马蹄,至今坡草沾鸾血。 君不见今人古人一杯酒,谁人扙泪谁开口。 蟋蟀频惊在户庭,西风不独衰蒲柳。 子卿去日尚丁年,定远归来空白首。 请君当筵对月听高歌,惟有尊中月色多。 解析与赏析 第一联
中秋对月 林塘客聚止,待月欣举觞。 今夕胜昨夕,已见生东方。 澄空敛烟雾,弥觉清辉扬。 初犹树枝杪,俄顷天中央。 徘徊临广除,白露沾衣裳。 弦望信有度,明晦何能常。 良时不屡值,对此宜乐康。 毋容外物累,长近君子光。 注释: 林塘:树林和水塘。 客聚止:客人聚集在一起。 待月欣:等待月亮而高兴。 已见生东方:已经看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即东方。 澄空:晴朗的天空,澄清的云雾散尽。 弥觉:更加觉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名为《中秋对月》。下面是逐句的释义、译文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玉宇无尘万籁幽:天空中没有尘埃,四周寂静无声。 2. 卷帘一派暮烟浮:放下帘子,只见一片暮霭飘浮在空中。 3. 飞飞归燕方辞社:成群的燕子正从南方归来。 4. 寂寂寒蛩已报秋:蟋蟀在秋天里发出凄切的叫声,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5. 桂蕊迎风香满袖:桂花的香气随风飘进衣袖。 6. 桐阴绕座月当楼
诗句释义: 1. 楼台坐见海生尘 “楼台”指的是高耸入云的楼阁,通常与文人雅士的活动相关。 “坐见”意味着站在那里就能看到或感受到。 “海生尘”形容海浪拍打岸边,激起的沙尘漫天飞扬的景象。 2. 秋思偏归寂寞滨 “秋思”指的是秋天的愁绪。 “寂寞滨”指的是海边边,给人一种孤独、凄凉的感觉。 3. 圆缺一时盼哀乐 “圆缺”指的是月亮的盈亏变化,即月相的变化。
【注释】 对月:面对月亮。 良宵:美好的夜晚,指元宵节。 座无旧雨谈风月:没有人能共话中秋。 案有新诗且啸歌:案头有新作诗词,可以吟咏歌唱。 朗照定知今夕共:明亮的月光下,知道今夜我们能够团聚。 旅愁偏恨此时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最痛恨的是此时不能团圆。 寒毡:冷天里铺在地上的草席。 碌碌:形容人众多。 素娥: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子。 【赏析】
围天沸语对娟娟,影入空阶思窅然。 屡病已看疏谷食,长贫那更靳官钱。 憎人邑犬时相向,避弋冥禽忆可怜。 为问窥愁寒魄意,今年何事独清圆。 注释: 围天沸语:形容中秋夜晚月光照得明亮,如同天空中沸腾的水声一般。 娟娟:月亮明亮的样子。 影入空阶:月光映照在空荡的台阶上,形成影子。 屡病已看疏谷食:多次生病后,只能看到稀疏的食物来源。疏谷食,稀疏的食物。 长贫那更靳官钱:长期贫困,更加吝惜钱财
这首诗以中秋赏月为题,通过描绘诗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下面逐句释义并赏析: 1. 暖人一片青溪月 - 释义:月光洒在人身上,如同温暖的青溪水一般。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月亮如水的温暖,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2. 隔岁偷看向海隈 - 释义:在遥远的距离中偷偷地望向海边的某个地方。 - 赏析: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或亲人的深切怀念,即使隔着遥远的地方也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它描述了诗人在中秋之夜,对着月亮饮酒的场景。 我们来看第一句:“谁将秦殿镜,挂作碧天秋。”这里的“秦殿”指的是秦始皇的宫殿,而“镜”则是指镜子。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第二句:“一片空明影,千年离别愁。”这里,“空明影”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光辉,而“离别愁”则是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中秋对月》。 让我们逐句翻译诗句: 1. 天上闭圞月,人闲寂寞愁。 注释:天空中明亮的月亮,让人感到寂寞和忧愁。 2. 蟾寒丹桂老,河淡白榆秋。 注释:月亮寒冷,使桂花凋零,河水变得平淡,秋天到来。 3. 明镜消银烛,清樽对白头。 注释:明亮的镜子映照着银色的蜡烛,清酒与白发相伴。 4. 别离怜尔照,清景莫西流。 注释:离别时你的影子被月光照耀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生活在北宋时期。诗中的“玉轮”指月亮,因为古代人们认为月亮是玉做的。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1. “好天凉夕病衰馀,散步中庭瘦策扶。” - 这句的意思是在好天气的晚上,作者身体虚弱,病后未愈,只能在庭院里慢慢地散步。这里的“散步中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孤独的画面。而“瘦策扶”则形象地描述了作者走路时的样子,显得有些无力。 2. “禅客相逢宿山寺,玉轮同看上云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