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上(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 深入理解佛教戒律的奥秘与实践 1. 引言 - 阐述《梵网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和意义 - 简述该卷内容概览及主要教义 2. 卢舍那佛简介 - 介绍卢舍那佛的历史背景和修行成就 - 分析卢舍那佛如何影响后世佛教徒 3. 菩萨心地戒品概述 - 解释“菩萨心地戒品”的含义及其在佛法中的地位 - 论述该戒品对修行者的重要性与指导作用 4.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上 若佛子,直心者,直接洞察真理,不迷失于世俗之见。直照取缘神我,深入无生之智,达到空明之境,理心自在,无论在有或在无之间。此心不受任何束缚,不损道之本原,不漏于中道,观一如之道而教化一切十方众生,转三界之众生皆能进入萨婆若之虚空真性。三界之主者,虽结缚而不退避。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为凡夫之地所困,不起杂念长养种种见解。亦不会因习因相似之我人而起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上 若佛子,舍心者。常生舍心。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于善恶有见无见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体性不可得为大舍。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国城,如幻化水流灯焰一切舍。而无生心常修其舍。 若佛子,施心者。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乃至无念财物,受者施者亦内亦外无合无散。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前行
诗句: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住莲花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
若佛子,慧心者,空慧非无缘。 - 解释:若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佛教徒(佛子),那么你拥有的智慧(慧心)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的这种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外部得来的。 “空”在这里指的是一种超越世俗、超脱一切执着和烦恼的境界。 “慧”指的是你的智慧或悟性。 “非无缘”表示这种智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其根源的。 “知体名心”指认识到自己的心灵本质就是所谓的“心”。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上 卢舍那佛言:千佛,汝先问。长养十心者,若佛子,慈心者,常行慈心生乐因已,于无我智中乐相应观入法,受想行识色等大法中,无生无住无灭如幻化,如如无二,故一切修行成法轮,化被一切,能生正信不由魔教,亦能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非实非善恶果,解空体性三昧。 若佛子,悲心者,以悲空空无相,悲缘行道自灭一切苦,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智,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着我缘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上 若佛子,喜心者,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及一切物假空照寂,而不入有为,不无寂然,大乐无合,有受而化,有法而见,玄假法性,平等一观心心行,多闻一切佛行功德,无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静照,乐心缘一切法。 译文:如果一个修行者心中充满了对他人快乐的喜悦和欣赏,那么他就能体验到世间万物的空幻与寂静。这种心境既不执着于物质世界,也不追求外在的形式
诗句释义: 1. 尔时,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花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2.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坐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唯愿说之,唯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已明问。 3.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十发趣中: 若佛子,舍心者,一切舍
诗句:若佛子,戒心者,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无师说法,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 译文:如果弟子能持戒的心,那么他的戒心就不是非非的戒,也不是接受任何戒法的,而是遵守十善的戒律。他不从别人那里学习戒律,不因欺骗盗窃而受到惩罚,也不会因为邪见而积累罪业。这种慈爱善良、正直诚实、正确的见解和舍去喜乐等品质,就是他所持守的十善戒的核心。通过制止八倒(即八种颠倒观念),就能使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赏析
诗句 梵网经 ·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上 译文 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醯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说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是时,释迦身放慧光。所照从此天王宫,乃至莲花台藏世界。其中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各各相视,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缘,皆生疑念。无量天人亦生疑念。 注释 1. 释迦牟尼佛:指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