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寿昌
泪洒新亭雨 新亭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古迹,在今南京市西北。此处借指故都。诗人在南京城北新亭上遥望故都金陵(今南京),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不禁泪洒如雨。“问苍茫”,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悲叹和质问;“天荒地老”,则表现了对故国永恒的思念;“寄愁何处?”表达了自己无法排遣的忧愁;“都是寂寥尘土”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幸点笔、歌裁金缕”两句说作者有幸为陈竹珊题写《且高歌图》并为之歌唱
胡恕堂中丞听禅图 粤秀峰头妖雾横,先生到日欃枪平。 西子湖头秋月皎,先生去后烽烟扰。 一去一来何因缘,是有妙法非言诠。 心慈合造人间福,量大能超劫外天。 注释:粤秀峰头(粤:指广东。)妖雾横:形容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景象。欃枪:古代对彗星的别称,这里比喻先生的威严。先生到日(指先生来到此地):先生来到这个地方,就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欃枪平:彗星消失,天空恢复平静。 西子湖头(西子:即西施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绿水生烟漾碧津,柳绵如雪荡芳尘”意思是:绿色的河水像蒸气一样升腾着,仿佛在水面上漾起一片碧色波涛,细长柔软的柳丝随风飘洒着,好像雪花一样洁白。“燕子飞来波有影,梨花落尽月无痕”意思是:燕子在湖面上飞翔,留下一道道美丽的倩影,而当夜幕降临时,月光洒满大地,却不留一丝痕迹
浣溪沙 何处箫声向晚天?吹来角调不成圆。鞭丝帽影记当年。 残日浴波红带晕,远山含雨绿生烟。马蹄闲踏玉河边。 注释: 何处箫声向晚天:何处的箫声向晚天的什么地方呢?(指哪里) 吹来角调不成圆:吹来的箫声是角调曲,但听起来没有完全成圆形(音调不完美)。 鞭丝帽影记当年:鞭梢和帽影都记得当年的情景。(形容回忆往昔) 残日浴波红带晕:残阳照射到江面,水波荡漾映出红色的光晕(残阳照在水面上形成红光)。
诗词名句“春至带愁来,春去愁难去”出自清代诗人周寿昌的《查子 舟中饯春》。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带来的忧愁与离去的哀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无奈和惆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析: 1. 诗句释义: - 春至带愁来:春天到来时,带来了诗人的忧愁。这里的“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带愁来”则表达了忧愁并非无缘无故,而是与春天的到来密切相关。 - 春去愁难去:春天过去后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五句,下片六句。上下片前后片各两仄韵转一韵,有互换之例。 ②“绪风丝雨”:即细雨和轻风。 ③“苦促征帆去”:形容旅途艰难,令人痛苦地催促船帆离去。 ④“晚烟萦野树”:傍晚的炊烟缭绕在野树之间。 ⑤“重被湿云留住”:被潮湿的云雾挽留。 ⑥“洲边竹屋参差”:洲边稀疏分布着参差不齐的竹屋。 ⑦“停船小步些时”:停船休息,慢慢地走几步
南乡子 春天的光影暗淡了帘栊,铁马在檐下敲响远钟。隔着茜纱窗子望去,月光映照山茶花分外红。 曾经记得倚栏东望,就像雪花光照着玉容。怎地封姨来了又没信?匆忙,瘦尽梨花一夜风。 注释: 春影暗:指春光明媚时,光影昏暗。 铁马:指古代骑兵所用的马匹,这里指骑马的骑士。 敲檐逗远钟:指敲击屋檐,引来远处传来的钟声。 隔著:隔着,指隔着窗户。 茜纱窗:一种红色的纱窗。 曾记倚栏东
【注释】 波寒似冰:指江水寒冷,像冰一般。灯残似萤:指灯光昏暗,像萤火虫一般。江村野柝无凭,是三更四更:没有依靠的江边小村落,在深夜里只有敲梆子的声响,大概是三更或四更。推衾梦醒:指推开被子睡觉。潇潇:形容雨点打在窗户上的声音清脆、连续不断。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诗人夜宿江村的情景。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幽、宁静而又稍带凄凉的夜晚画面。 首句“波寒似冰”写江水寒冷,像冰一样
【解析】 “我生不善饮”句下注释:我天生不善饮酒。 “酒户三数人”句下注释:酒馆里只有三个人,他们看出我很懂得喝酒。 “人生隔胸臆”句下注释:人生在世的悲欢离合,都像隔着心胸一样难以理解。 “惟有醉后言”句下注释:只有喝醉了酒才能说出心里话来。 “天地归尺咫,幽暗靡不宣”句下注释:天地虽然广大,但一杯酒就能把它包容;幽暗之处无处不到,但只要把心事倾吐出来,就会畅然无阻。 “不闻羡门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目所给的诗词,进行逐句分析。 此词上片写景抒情,起笔即点出送春之意;下片则写惜春之情。全词以情为主,以景为辅,情景交融。“展得一春期,便拟春长住”两句化用杜甫《绝句》中“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