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年间路始开,前朝碑墨半苍苔。
雁横宕月知秋到,僧踏湫云看瀑来。
一岭未教灵运识,万松谁道了翁栽。
此山曾共秋风约,说与山猿不用猜。
【解析】
这是一首咏雁荡山的诗。雁宕,又称雁山、雁荡山,在浙江省温州市区北部,是一处风景秀丽的风景名胜区和著名的旅游胜地。
首句“兴国年间路始开”,写雁宕山的发现。兴国,即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建立宋朝,至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历时82年。雁宕山因赵匡胤发现而得名,可见其命名之早。
颔联“雁横宕月知秋到”,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象。“宕”是雁荡山的主峰之一,“横”指山峰耸立如屏障。“秋到”指秋天的到来。“雁横宕”,是说雁荡山的山峰如同横卧着的雁儿,与“月知秋到”相互映衬,形象生动,意境开阔。
颈联“一岭未教灵运识”,是写作者的感慨。晋代著名山水画家宗炳曾游雁荡山,并留下了《画山水序》等作品,称此山“奇秀甲天下”。而“灵运”即东晋时期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游览过雁荡山,并写了赞美雁荡风光的诗歌,但“灵运不识一岭”。作者认为,即使像谢灵运这样的大文豪也未能完全理解雁荡山的美,自己虽为文人,却更觉得雁荡山的奇妙,因此,他感叹道:“万松谁道了翁栽?”意思是:这山上的万棵松树,又有谁能比陆游自己种得更合适呢?
尾联“此山曾共秋风约”,写雁荡山与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秋”字既指季节,又暗含“肃杀”,暗指南宋灭亡后金兵南侵的情景;“风”既指秋风,又指战乱。诗人用“约”字表明雁荡山与自己的不解之缘,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之情。《庄子·齐物论》中有“吾丧我”之说,此处用“此山曾共秋风约”表达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情思念和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失地的愤懑。
【答案】
入雁荡山
兴国年间路始开,前朝碑墨半苍苔。
雁横宕月知秋到,僧踏湫云看瀑来。
一岭未教灵运识,万松谁道了翁栽?
此山曾共秋风约,说与山猿不用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