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宿凝华协帝符,龟图呈画照坤舆。
衣冠治定通重译,竹帛文词变六书。
分教已从官独冷,致身宁论术犹疏。
朝来鼓棹潇湘去,处处秋粳荐白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蒙古潘学士》。以下是诗句的解释和译文:
奎宿凝聚华彩,与皇帝的符命相协调,龟图展示画卷,照亮了坤舆。
衣冠治定,通达重译;竹帛文词变六书。
官职被分派,你却独自冷清,修身之道,你仍自认为不够高深。
今日早晨,你乘坐小船,在潇湘江上划行,那里到处都是秋天的粳米,用来祭祀白色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潘学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第一句“奎宿凝华协帝符”描绘了天空中的奎宿,它凝聚着美丽的光芒,与天帝的符命相协调。这一景象象征着潘学士的智慧和才能,能够与天帝的符命相协调,为朝廷做出杰出的贡献。
第二句“龟图呈画照坤舆”则描绘了一幅龟图,它展示了画卷中的画面,照亮了坤舆。坤舆指的是大地,象征着潘学士的智慧能够照亮大地,为人民带来福祉。
第三句“衣冠治定通重译”则描绘了潘学士的治理能力,他能够使国家政治稳定,与邻国沟通。这反映了潘学士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能力,以及他的外交手腕。
第四句“竹帛文词变六书”则描绘了潘学士的文学才华,他能够用竹帛和文字来表达思想,改变六书(指汉字)的用法。这反映了潘学士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在文字改革方面的努力。
第五句“分教已从官独冷”则描绘了潘学士在官场上的孤立无援,他虽然担任重要职务,但却无人问津,孤独地度过岁月。这反映了潘学士在官场中的处境,以及他对仕途的失望。
第六句“致身宁论术犹疏”则表达了潘学士对修身之道的看法,他认为即使自己的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仍然无法得到认可和重用。这反映了潘学士对于名利的态度,他更看重的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最后一句“朝来鼓棹潇湘去,处处秋粳荐白鱼”则是描述潘学士即将离开京城,前往潇湘江边的情景。这里用到了“鼓棹”一词,它意味着乘船出行,而潇湘江是著名的产鱼之地,这里的鱼都是白色的。这句诗既表达了潘学士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又暗示了他将在潇湘江畔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