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视有一如无。见义处,便相扶。三顾出茅庐。莫不是、先生有图。
拯危当世,觉民斯道,佩玉已心枯。遗恨失吞吴。真个是、男儿丈夫。

【译文】

对于道的领悟,是深不可测的。见到义理就应伸出援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没有不是有远见卓识之人。拯救危难当世之民,觉民之道,佩玉之心已枯竭。遗恨没有吞掉东吴。真个是有大丈夫气概的人。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武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至人视有一如无。见义处,便相扶:指像张良一样看透世事的人,对别人有所帮助,就像看待没有一样。

三顾:三次拜访。指刘备三次登门请诸葛亮出来帮忙。

吞吴: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吕蒙袭取荆州,刘备为此出兵伐吴,结果被陆逊打得大败。

真个是:真是这样!

男儿丈夫:男子汉。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全诗通过描写刘备请到诸葛亮后的一系列事情来颂扬他的仁德。

词中以“至人视有一如无”起笔,说明诸葛亮对事物看得非常明白,而对待他人则又如同没有一样。他看到义理就应当伸出援手,帮助那些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们,这表现了他的胸怀和气量。

接着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事。刘备三次上山请孔明,诸葛亮都没有答应。可是刘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最后,在隆中,诸葛亮终于同意出山辅佐刘备。这中间的过程,正是作者所要颂扬的内容。

“拯危当世”,“觉民斯道”,这两句说,诸葛亮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能挽救国家于危亡;又能觉醒民众的思想,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这里所说的“觉民斯道”,指的是儒家的仁政学说。

“救民”与“拯危”,是两个意思,前者是指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后者是指拯救国家于危亡之时。这两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成就。

“佩玉已心枯。”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从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请求,为刘备出山之后,他就一心一意地为蜀汉效力,不再佩带价值连城的美玉了。这句中的“心枯”二字,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诸葛亮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已经置之度外。

“遗恨失吞吴。”这一句中的“遗恨”两个字,写得很有力量。它表明了诸葛亮在生前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平定中原、一统天下的遗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能吞下东吴的遗憾之情。因为据传说,东吴的孙权曾派吕蒙袭取荆州,刘备为此出兵伐吴,结果被陆逊打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烧赤壁的故事。

“真个是”这一句中的“真个”两个字,用得很有分量。它表明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称颂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男儿丈夫”这四个字是对诸葛亮人格的概括。他既有政治家的才能,又有军人的勇敢;他既有儒者的仁德,又有道家的潇洒;他既有学者的学识,又有艺术家的天赋。这些特点加在一起,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