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既倦思还家,堨来庾岭观梅花。桑麻弦诵各得所,玉堂召我天之涯。
平生所历犹在眼,夜半思之皆梦幻。盛时不敢忘贫贱,自喜枯肠藜藿惯。
饱食粥,无咨嗟,尔糟尔粥甘如饴。鸡鸣曳履东家谁,芜蒌曾疗王孙饥。
粥兮粥兮敢尔却,犹胜蕨餈滋味恶。苟延残喘待秋成,白发春风会如昨。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杨载的作品。它描绘了诗人在至正甲申(1368年)年间因大饥而作《食粥歌》的情景。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至正甲申岁,大饥,民多艰食,殍死者相望,盗贼扰扰。予亦缺食,未免作粥以延残喘,因赋食粥歌,以畅此怀
壮游既倦思还家,堨来庾岭观梅花。桑麻弦诵各得所,玉堂召我天之涯。
平生所历犹在眼,夜半思之皆梦幻。盛时不敢忘贫贱,自喜枯肠藜藿惯。
饱食粥,无咨嗟,尔糟尔粥甘如饴。鸡鸣曳履东家谁,芜蒌曾疗王孙饥。
粥兮粥兮敢尔却,犹胜蕨餈滋味恶。苟延残喘待秋成,白发春风会如昨。
注释:
- 至正甲申岁:指的是元朝的至正甲申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这一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饥荒。
- 大饥:指严重的饥荒。
- 民多艰食:人民难以找到食物吃。
- 殍死者相望:饿死的人到处都是。殍死,即饿死的尸体。
- 盗贼扰扰:盗贼横行,社会动荡不安。
- 缺食:食物不足。
- 作粥:煮粥。
- 天之涯:天的边际。此处比喻官位的高远。
- 桑麻弦诵:种植桑树和麻类,学习诗书礼仪。
- 玉堂:古代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
- 天之涯:天的边际。此处比喻高官厚禄之地。
- 藜藿惯:藜和藿是一种野菜,这里用来比喻贫穷的生活。
- 膏粱:肥肉和细粮,指富贵人家的饮食。
- 膏粱滋味恶:富贵人家的食物味道不好。
- 苟延残喘:勉强维持生命的最后时刻。
- 白发春风:形容人的年纪渐长,头发变白,但春天依然温暖,比喻虽然年纪大了,但心情依旧美好。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文学家杨载的作品。他在至正甲申(1368年)年遭受大饥荒的困境下,不得不依靠煮粥度日,因此写下了这首《食粥歌》。这首诗通过描述自己在饥饿中的艰难生活,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过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