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寻古寺石啮屦,暮上崇丘风掠冠。
狂饮眼看红日尽,高歌声入碧云寒。
乱峰犹作太古色,野墓不知游客欢。
何必龙山为故事,赋诗留与后人看。

九日萧孚有约诸贤登高遂访青龙寺午至桂溪桥饮于小庵晚登庵后山藉草松下浩歌痛饮举酒酹野坟又呼樵童为山歌行者属目赋诗

注释:

朝寻古寺石啮屦,暮上崇丘风掠冠。

狂饮眼看红日尽,高歌声入碧云寒。

乱峰犹作太古色,野墓不知游客欢。

何必龙山为故事,赋诗留与后人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时游览青龙寺并饮酒赋诗的记录。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首句“朝寻古寺石啮屦,暮上崇丘风掠冠”,描绘了诗人早晨寻找古寺的场景。诗人用“石啮屦”形象地表达了古寺的历史沧桑和岁月的痕迹,用“风掠冠”则描绘了诗人登山时的轻松自在。

第二句“狂饮眼看红日尽,高歌声入碧云寒”,表现了诗人饮酒赋诗的豪情壮志。诗人看着太阳渐渐落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当他高声歌唱时,声音仿佛能够穿透寒冷的云层,传达到远方。这里的“红日尽”和“碧云寒”都是形容诗人心情的词语,既形象又生动。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乱峰犹作太古色,野墓不知游客欢”,则是对前两句情景的进一步描绘。诗人站在山巅之上,远眺四周的群峰,它们似乎还保持着原始的样子;而在野墓旁,他发现那些游客们却已经忘记这里曾经是他们游玩的地方,只顾着自己的欢乐。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人们忘记历史、只看重眼前的行为的担忧。

最后两句“何必龙山为故事,赋诗留与后人看”,则是诗人在整首诗歌中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认为,龙山虽然美丽,但它只是一个故事而已;而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留下美好的回忆,让后人也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情怀。这里的“龙山”和“故事”都是比喻的意思,诗人借此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思考。

整首诗歌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