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促何刺促,江上秋风破茅屋。谁怜杜少陵?长歌之哀甚于哭。
故山可望不可归,髑髅台高春草绿。浮云滓日竟谁洗?烈火连天势难扑。
三农不复把锄犁,风雨荷戈城上宿。于戏人生有子作征夫,不如返哺林间乌。

刺促何刺促,江上秋风破茅屋。谁怜杜少陵?长歌之哀甚于哭。

译文:

何时能结束这种匆忙的行程,在道边行走呢?

江上风声急促,吹破了茅屋。谁能怜悯到杜少陵的悲伤,他的哀歌比哭泣更加凄惨。

故山可以远望而无法回到,髑髅台上的春草又绿了。浮云遮蔽太阳,到底有谁能洗刷呢?烈火连天,形势凶猛,终究难以扑灭。

农民不再耕种,风雨之中,他们在城上守卫。人生何必像征夫一样奔波劳累,不如回到林间去喂养乌鸦。

注释:

  1. 刺促何刺促:形容旅途中时间紧迫,使人感到痛苦和焦虑。
  2. 江上秋风破茅屋:形容秋风呼啸,吹破茅屋,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3. 谁怜杜少陵:杜甫被称为诗圣,这里指诗人对杜甫的同情和怜悯。
  4. 长歌之哀甚于哭:杜甫的诗歌常常充满了悲愤的情感,有时甚至以哭泣来表达内心的痛苦,这里用“哀”字来形容其诗歌的情感深度。
  5. 故山可望不可归:故乡的山可以遥遥望去,但不能回去。这里的“可望”表示可以远远地看到,“不可归”表示不能回到故乡。
  6. 髑髅台高春草绿:髑髅台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现在山东济南的南部。这里用髑髅台来比喻家乡,因为故乡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了,所以只能遥望而无法回归。同时,春天的草木已经生长起来,暗示着故乡已经远离了我们。
  7. 浮云滓日竟谁洗:浮云遮蔽了太阳,让太阳失去了光芒,但是谁来清洗这些污点呢?这里的“滓日”指的是浮云遮蔽了太阳,使得阳光不能照射大地。“洗”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清除、消除的意思。
  8. 烈火连天势难扑:大火燃烧得非常猛烈,火焰连天,似乎无法扑灭。这里的“扑”是动词,意思是扑灭、熄灭的意思。
  9. 三农不复把锄犁:农民们不再耕种,不再使用农具去翻土播种。这里的“农事”指的是农民的工作,“耕犁”指的是翻土播种的动作。
  10. 风雨荷戈城上宿:农民们在风雨中手持兵器,驻扎在城墙上。这里的“风雨”指的是恶劣的天气,“荷戈”指的是携带武器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场景和个人感受的诗作。全诗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和观察,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困苦和痛苦。诗中的主人公身处战乱之中,时刻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首句“刺促何刺促”,直接点出了主人公内心的不安和担忧。他感到时间紧迫,仿佛被某种力量推动着向前,但却无法掌握自己的未来。这种紧迫感和无力感构成了整首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上秋风破茅屋”,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秋风席卷而来,吹破了茅屋,象征着生活的艰辛和不稳定。这一句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慨。
    接下来三句“谁怜杜少陵?长歌之哀甚于哭”,诗人转向对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的怀念。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充满了悲愤和哀愁,有时甚至通过哭泣来表达内心的痛苦。诗人在这里用“哀”字来形容杜甫诗歌的情感深度,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故山可望不可归,髑髅台高春草绿”,则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慨。故乡虽然可以遥望,但终究无法回归;髑髅台高耸入云,春草已绿,但这一切都显得那么遥远和陌生。这里的意象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助。
    最后两句“浮云滓日竟谁洗?烈火连天势难扑”,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灾难和困境。浮云遮掩了太阳,使得大地失去了光明;烈火燃烧得如火如荼,似乎难以扑灭。这些自然景象都被战争所破坏,象征着人类生活的混乱和无序。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个人感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恐惧和忧虑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它不仅是一首战争题材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