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送别黄花秋,乌纱破帽霜满头。
别来作诗屡问讯,梦中载酒时遨游。
兵戈同历十二载,鸺鹠夜啼云霭霭。
全家老稚幸逃生,又阅桑田变沧海。
启荣之乐今有馀,勿谓比荣年不如。
岘山一望三太息,襄阳耆旧晨星疏。
【注释】
黄花:菊花。
乌纱破帽:古代官服,这里指代官员。
作诗屡问讯:写诗来询问近况。
梦中载酒时遨游;梦里饮酒畅游。
兵戈同历十二载:经历了十二年的战争。
鸺鹠夜啼云霭霭:形容战乱时期夜晚乌鸦的叫声和云雾缭绕的景象。
启荣之乐今有馀:现在还有闲暇享乐。
勿谓比荣:不要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
岘山一望三太息:在岘山远观,心中不胜感慨。
襄阳耆旧晨星疏:襄阳的老臣子稀疏如晨星。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作者任知汝州期间,当时作者与许西溪分别已久,故作此诗以示问候。全诗共八句,前三联为忆往事,后三联为劝勉友人。
首联写送别之时的情景,“忆昔”二字点明忆事,“黄花秋”是题中“秋”字的引伸,暗示了时间是在秋天,“乌纱破帽霜满头”描绘的是送别时的凄清景象,诗人的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
颔联“别来作诗屡问讯,梦中载酒时遨游”是回忆两人离别之后的生活。“作诗”,表明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问讯”,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梦”字更是将二人之间的友情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颈联“兵戈同历十二载,鸺鹠夜啼云霭霭”则是描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十二载”指的是从作者离开到朋友离开的时间长度,这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战争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而“鸺鹠夜啼云霭霭”,则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战争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心生悲凉之情。
尾联“全家老稚幸逃生,又阅桑田变沧海”则是描绘战争过后的美好景象。“全家老稚幸逃生”,说明家人已经安全无恙,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时刻。“又阅桑田变沧海”则是通过对比手法,将战争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突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以记叙为主,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