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秋萧索,幽居尽日闲。
碧云看欲暮,远客几时还。
书剑成何事,风尘只强颜。
思君千里梦,夜夜到燕山。
【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古人有登高饮宴的习俗。此句是说自己因思念尹无忌而登高远望。
②茅屋:简陋的房屋。萧索:荒凉萧条。
③幽居:幽静的居处。尽日闲:整天悠闲无事。
④碧云:蓝天白云。看欲暮:看着天边太阳快要落山了。
⑤书剑:书信和佩刀,代指自己的学问与才干。
⑥风尘:风尘仆仆(奔波劳累的样子)。只强颜:勉强装出一副笑脸。
⑦思君:思念友人。千里梦:梦中遥想万里之外的朋友。
⑧燕山:在今北京附近,此处借指友人所在之地。
【赏析】
《九日怀尹晦》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重阳节这天怀念友人尹无忌而作的一首七绝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无奈。
第一句“茅屋秋萧索,幽居尽日闲。”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一间简陋的茅屋,周围一片萧瑟的景象,整个居所显得异常安静,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宁静之中。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营造出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为下文的表达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句“碧云看欲暮,远客几时还。”诗人抬头望向天空,只见碧蓝的云彩渐渐西沉,夕阳即将落下山谷。这句诗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和等待的感觉。诗人想象着远方的友人何时能回来,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相聚的难得。
第三句“书剑成何事,风尘只强颜。”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处境。他拿起笔和剑,却不知道它们究竟有什么用处;自己身处战乱纷扰中,只能勉强掩饰自己的悲伤情绪。这里体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挣扎。
第四句“思君千里梦,夜夜到燕山。”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思念之情。他日夜都在梦中与友人相见,但每次醒来都只能面对现实,无法真正与友人相会。这里的“思君”既是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也是对自己孤独生活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既有对友人的深深挂念,又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挣扎。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以及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