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屣东华尘,躬耕太湖滨。
桑麻接邻里,鱼鸟情相亲。
闲时读书牛背上,安知六国方攻秦。
东风二月桃花雨,布谷飞来向人语。
一犁初破陇头春,黄犊出阑健如虎。
羲农世远莫可追,南山石烂无足悲。
悲歌笑宁戚,夜半犹未已。
人间闲是非,何用污牛耳。
我田已耕春昼闲,樵童随我看青山。
日暮归来一壶酒,我歌呜呜童拍手。
童拍手,儿饭牛,一天星月烂不收。
重捻戏笛作三弄,七十二峰俱点头。

【注】

脱屣:把鞋子脱下。东华:指皇宫。具区:太湖的别名。耕叟:隐居不仕的人。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羲农:伏羲氏和神农氏,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农业始祖。布谷,一种鸟,春末夏初鸣叫。陇头,田间地头。南山石烂:指石头经风雨侵蚀会烂,喻世事变化无常。悲歌:悲伤高歌。宁戚,春秋时齐国人,曾作《鸡鸣》之诗以讽世。夜半犹未已:深夜仍歌声不止。人间闲是非:世上那些闲言是非的人。何用:为何要用。污牛耳:玷污了牛的耳朵。我田已耕春昼闲:我已经耕种了田地,春天无事可做。樵童:打柴的小孩。青山:青翠的山峦。日暮归,一壶酒:太阳落山后回家,喝一壶酒。呜呜呜,童拍手:儿童拍手唱歌。一天星月烂不收:满天繁星闪烁,月光皎洁,照耀得连星星月亮都黯然失色。重捻戏笛作三弄:重新拿起笛子吹奏一曲。重捻,重新拿起。三弄,即“三叠”。七十二峰俱点头:形容山峦起伏连绵,好像在点头一样。

【赏析】

此篇是一首田园诗,写诗人隐居在太湖之北的具区村中,过着耕读并乐的生活,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苦闷心情。

“脱屣东华尘”四句,描写诗人隐居太湖之滨,躬耕于田间的情景;“桑麻接邻里”二句,描绘诗人与邻居间的关系融洽;“闲时读书”二句,表现诗人读书的乐趣;“东风二月桃花雨”二句,写诗人放牛时听到布谷鸟的啼叫声,感到十分惬意;“一犁初破陇头春”三句,写诗人耕地时的情状;“羲农世远莫可追”二句,写诗人对古代农业始祖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怀念及对世事变迁无常的感慨;“悲歌笑宁戚”五句,写诗人深夜吟咏《诗经》的壮怀激烈;“我田已耕春昼闲”二句,写诗人在农耕之余与邻童一起游赏青山的愉快情景。

此篇是一首田园诗,写诗人隐居太湖之北的具区村中,过着耕读并乐的生活,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苦闷心情。

首联“脱屣东华尘,躬耕太湖滨”,写诗人摆脱官场纷扰,到太湖边躬耕。脱屣,意谓弃鞋,比喻超然物外,不染世俗尘埃。东华:指皇宫。这二句说,自己脱离了朝廷的纷扰,来到太湖边躬耕。太湖在今江苏无锡附近,这里暗指南方的山水,表示诗人隐逸山林的志趣。

颔联“桑麻接邻里,鱼鸟情相亲”,写诗人与邻居关系亲密,生活宁静。桑麻,指桑树和麻树。这是古代常用的农作物,也是农家重要的副产品。这两句的意思是:桑树和麻树接连不断,相邻而居的邻里之间感情亲密无间。鱼鸟相互亲近,和谐相处。

颈联“闲时读书牛背上,安知六国方攻秦”,写诗人在闲暇时骑在牛背上读书,不知秦国正在进攻别的国家。这两句意思是:有时我骑马在牛背上看书,却不知道其他国家正在受到秦国的进攻。这里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尾联“东风二月桃花雨,布谷飞来向人语”,写诗人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声,觉得十分惬意。这两句的意思是:二月的春风送来了桃花雨的讯息,布谷鸟飞来鸣叫,好像在向人们述说着什么。

这首诗写诗人躬耕湖泽,与民同乐的生活。他既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好,又关心民生疾苦。全诗语言平淡,意境清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