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閤凌香岫,凭高烟雾开。
人疑送酒客,地即望乡台。
雁度桑干去,云从碣石来。
鱼龙瀚海北,万古一悲哀。

【译文】

石阁凌空高耸,云雾缭绕;人疑是送酒之人,地即望乡台。

雁过桑干河,云从碣石山飞来;鱼龙在瀚海北,万古一悲哀。

【注释】

九日:重阳节。

仁寿寺后山:即“仁寿寺”。

石閤:石楼,指仁寿寺的石楼阁。

香岫:香山(又称香炉山)。

凭高:凭倚高处。

烟雾开:指云雾缭绕,景色迷人。

人疑:人们误以为。

送酒客:送酒的人,泛指客人。

望乡台:指登高望远的地方。

桑干河:流经河北省的一条河流。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北渤海之滨。

瀚海北:大海北面。

鱼龙:指大鱼、蛟龙之类水族。

一悲哀:万古一悲哀。

赏析:这首诗是王之涣《登鹳雀楼》的一首绝句,写的是诗人登上仁寿寺后山,看到壮丽的自然景物和由此引起的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写登上仁寿寺后山所见。诗人登上后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巍峨矗立的石楼阁。它凌空高峙,与香山相对峙,仿佛一座巨大的屏风。登上高楼之后,只见云雾弥漫,山峦起伏,景色十分迷人。这一联中,诗人把石楼阁拟人化,赋予了它人的情态,使石阁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生气,同时也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颔联写登高望远所见所感。由于石楼阁的高大雄伟,所以诗人不禁怀疑是不是送客的人站在上面,或者是望乡台上的思乡之人。这两句诗写得很有特色,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登上后山所看到的情景,而是通过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写法很见诗人的艺术匠心。同时这一联也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心情,他由登楼阁联想到送客之人,由登楼阁想到远游之人,从而产生一种怀乡之情。

颈联写登高望远所望所见。诗人继续联想,看到南飞的大雁正掠过桑干河,云从碣石山飘来。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所见的景象,并进一步渲染了一种思乡情绪。这一联中,诗人用两个自然物象作为意象载体,分别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意境,即“雁过”象征着友人或亲人的离别,“云从”则象征着游子的漂泊,从而表现出一种羁旅之情。

尾联写登高望远所感。诗人最后以感叹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情。他说:那些鱼儿和龙类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着,可是在大海的北面却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它们只能在万古的悲哀中生活。这一联中,诗人把鱼儿和龙类比喻成大鱼和蛟龙之类的生物,这是非常贴切的。因为鱼儿和蛟龙都是生活在大海里的动物,而它们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而是在万古的悲哀中生活,这就更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话,但却写得层次分明,前后衔接紧密,并且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