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朝云夜闻钟。子规西来泣相语。
【注释】
竹枝:一种曲调名。孙光宪、皇甫松:唐代诗人。此体:指词。行:行走。朝云:古乐府《神弦歌》中有“朝云游兮”之句,后人以“朝云”代称美女。西来:从西边来,这里暗指子规(即杜鹃)。相语:相告语。
【赏析】
《竹枝》,相传是巴渝一带少数民族的歌曲。唐教坊所传有《竹枝词》,多写男女爱情及风俗生活,风格轻快活泼;后来文人也仿作填词,如李白的《清平调》,张先的词等,但都不如刘禹锡的写得好。本词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写一对情人在离别之际依依惜别的深情。
“竹枝”,即《竹枝辞》,相传是巴蜀民歌。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就是模仿这种曲调写的一组七言绝句。《竹枝辞》原为民间情歌,歌词内容主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刘禹锡的《竹枝辞九首》,则把这种民歌形式加以发展,使之成为表现人民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刘禹锡的《竹枝辞》共有九首,其中第一篇最为人们所熟知。它描写了一位女子对远去亲人的思念和盼望。诗中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两句起兴,描绘出一幅江边送别的美丽画面,使人感到既亲切又动人。接着“何处相思明月夜,风萧萧兮木叶飞”,又引出了新的意境,写出了离别的苦楚和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怀念。“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最后两句,以景结情,使全词戛然而止于一个“离”字。
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时女子的心情。首二句,点明时令。杨柳青青,江水悠悠,明月照人,秋风凄切,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可是,在这美丽的图画里,却蕴藏着深深的哀愁。这哀愁来自何处呢?原来,这女子正在思念她那远去的恋人。“闻郎江上唱歌声”,她听到的是恋人在江上唱给她听的情歌,而她听到的却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不仅与前面两句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突出地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深切思念。“何处相思明月夜”,这句是承上而来,进一步写她的思念之情。明月当空,照着万里江山,照着那遥远的故乡,可她却看不到他的身影。这一句,既是对上面所写的景物的概括,又是对她内心的直接描写。“风萧萧兮木叶飞”,“萧萧”二字,既渲染了气氛的悲凉,又烘托出了女子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下片,写女子对远去亲人的依恋和等待。“巴东三峡巫峡长”,起笔不凡,勾勒出了一个壮美的图景,同时也暗示了两地之间的遥远距离。“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句,既是景中之景,又是情中之情。猿啼三声,本是平常之景,但在这里,它却成了思妇眼中的奇观。她仿佛听见了那一声声的猿啼,就看见那一行行的大泪滴湿了她的衣裳。这一联,既写出了猿啼的声响之大,又表现出思妇的悲伤之多,真是“一字千金”、“一泪双眸”,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语言通俗浅显,却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地表现了妇女的痛苦、不幸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这首词在音韵上也很有特色,采用了七言四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