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随稚子,薄暮投山扉。
叶落故园树,危柯风更悲。
劳生各已息,不知夜何其。
上人池阁中,灯火深相依。
盈樽岂无酒,多病久不持。
啖我园中果,饱我以豆糜。
出户见明月,踏月褰裳衣。
悠悠故意长,落落新知稀。
冉冉岁云暮,百尔慎所归。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准确把握其思想感情,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手法。

夜宿宝石精舍——在宝石精舍过夜。宝石精舍,地名。出郭随稚子,薄暮投山扉。——傍晚离开外城,跟随着孩子到山里去投宿。出郭随稚子,薄暮投山扉。(出郭:指从城外出去。稚子:小孩儿。)

叶落故园树,危柯风更悲。(树叶飘落,故乡的树林,风雨交加更加悲伤。)

劳生各已息,不知夜何其。(劳碌了一辈子的人,已经停止了活动,不知道夜晚有多长。)上人池阁中,灯火深相依。盈樽岂无酒,多病久不持。(我住在上人的池阁中,他点燃了灯火,与我相伴。我端起酒杯,难道没有酒吗?我身体有病很久都没有喝酒了。)

啖我园中果,饱我以豆糜。(吃我的园子里的果子,让我吃豆粥。)

出户见明月,踏月褰裳衣。(走出门来看见明月,我就撩起衣服。)

悠悠故意长,落落新知稀。(悠悠自得地欣赏着月光,孤高而冷傲地独自清高。)

冉冉岁云暮,百尔慎所归。(慢慢地年岁已尽,你们要谨慎地选择归宿。)。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游子在外作客,与朋友同宿于宝石精舍,共赏月色。诗中描绘景物,描写动作,都十分细致;同时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的感慨和心境。

“出郭随稚子,薄暮投山扉”,这是写诗人离开外城,跟随小孩子进入山中投宿的情景。这里用了两个动词:“出”“投”, 突出了旅途的辛劳和困顿。

“出郭随稚子,薄暮投山扉。”(出郭:指从城外出去。稚子:小孩儿。)

“叶落故园树,危柯风更悲”,写诗人在异乡见到故乡的树木,想到故乡的亲人,不禁悲从中来。“叶落”,点出季节是秋天,“故园”即故乡。作者触景伤情,想到自己在外漂泊,不能与亲人团聚,不免感到孤独寂寞,因而产生了悲戚之感。“危柯风更悲”,进一步渲染了悲凉气氛,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愁思。

“劳生各已息,不知夜何其”,这是写诗人在山中投宿后的生活。这里的“劳生”是指奔波忙碌的生活,“息”指休息,“不知夜何其”意思是说不知道夜晚有多长时间。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无奈的感叹。

“上人池阁中,灯火深相依。”(上人:僧人自称。)

“盈樽岂无酒,多病久不持”,诗人想喝酒却又不想喝,因为身体不好不能饮酒。“盈樽”即满杯的意思,形容诗人心情烦闷,想借酒浇愁,但因病不能饮酒,所以只能把酒放在杯子里,表示想要喝酒的意思。“多病”是说自己身体不好。

“啖我园中果,饱我以豆糜”,这是写诗人与朋友同吃果园里的水果,饱餐了斋饭和豆粥的情况。“啖”是吃的意思。“园中果”指的是果园里结出的果子。“豆糜”是古代一种粗食,用豆煮烂而成。“啖我园中果,饱我以豆糜”,既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出户见明月,踏月褰裳衣”,写诗人走出户外观赏月亮的情景。这里的“出户”即走出户外。“踏月”指踏着月光行走。“褰裳衣”指撩起衣服。诗人在月光下散步,看到美丽的夜景,不禁陶醉其中。

“悠悠故意长,落落新知稀”,写诗人看到月亮后的感受。“悠悠”即悠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意长”指时间过得很慢,“落落”指孤高冷漠的样子。“新知稀”即新结交的朋友很少。这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冉冉岁云暮,百尔慎所归”,这是写诗人回顾过去的岁月,思考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情况。“冉冉”即缓慢的样子。“岁云暮”指岁月流逝很快。“百尔”即众人的意思。“慎所归”意为谨慎地选择归宿。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