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才名翰苑,雅望重贤关。照眼玉壶冰鉴,性度自安安。曾向湖南问讯,咫尺龙门迢递,万里使车还。寻仙游五岳,分我玉盘丹。
望钟陵,春草碧,杏花残。几度寄书无雁,彩笔画堂闲。追忆舟樯北上,怅望林丘高卧,只恐旧盟寒。那知开口笑,今日共蓬山。
这首诗是辛弃疾在淳熙八年(1179)春所作的《水调歌头·壬午正月二日,雪中闻雷殷浩被召也》,全词共八句。上片写辛弃疾自度此生与王浚川司马的交情,并回忆与王浚川的交往。下片写王浚川的离京去浙西幕府、寄给辛弃疾的诗以及辛弃疾的答诗。
【注释】
- 隽才名翰苑:才智出众的人聚集在翰林院。翰苑:指翰林院,古代官署之一,掌起草诏命文书等事。
- 雅望重贤关:雅望:高雅的声望。贤关:比喻贤士所居之地。
- 照眼玉壶冰鉴:形容眼光明亮如玉壶里的冰镜,比喻眼光敏锐。
- 性度自安安:性情高洁超脱,心地安然自得。安:安定,宁静。
- 曾向湖南问讯:曾经询问过湖南的情况。湖南:今属中国湖南省,地处长江以南。
- 咫尺龙门迢递:比喻距离遥远。咫尺:很近。龙门:传说中的黄河上有座高山,叫龙门山,相传黄河从这里流过,所以称“龙门”。
- 寻仙游五岳:寻访仙人游览五岳名胜。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 分我玉盘丹:把玉盘里的丹药给我吧。分:给予。玉盘:玉做的盘子,比喻珍贵的物品。丹:丹药,即朱砂、雄黄、白矾等矿物的混合物,用来点墨书写或研磨成粉末用。
- 望钟陵,春草碧,杏花残:望着钟陵,看见春草青青,杏花凋零。钟陵:古地名,今江西南昌。
- 几度寄书无雁:几次寄书信没有鸿雁传书回来。
- 彩笔画堂闲:用五彩的笔在上面画了一幅画,现在空闲着。
- 追忆舟樯北上:追忆着船儿向北航行。
- 怅望林丘高卧:惆怅地望着树林和丘陵上的隐居生活。
- 只恐旧盟寒:只怕旧日盟约已经变得冷淡了。
15.那知开口笑:却不知他此时会笑着面对什么。
赏析:
这首词作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当时辛弃疾已从福建提点刑狱司兼权直秘阁内中大夫改任两浙东路安抚使兼知建康府。王浚川是他在建康时的老长官,也是他的好友。作者写这首词时,正逢王浚川赴浙西幕府任职之际。
上片首句以“隽才”对“雅望”,既称赞王浚川的才华,又赞美他的人品,表现出作者对王浚川深厚的感情。接着两句,作者想象王浚川将赴浙西幕府的情景和心情。“照眼玉壶冰鉴”,形容王浚川的眼光锐利如冰鉴一样透明。“性度自安安”,表现王浚川性格高洁,心性恬淡,不慕荣华富贵。这两句既是对王浚川的赞颂,同时也表明自己对王浚川的了解和信任。
下片起句,诗人回忆起与王浚川的友谊和交往来:“曾向湖南问讯,咫尺龙门迢递。”湖南是王浚川的故乡,当年他们在这里相会,畅谈天下大势;如今虽然相隔遥远,但彼此之间的友谊却像那遥远的湘江一样长存。这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浚川的深情眷恋之情。接下来两句,诗人回忆起他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寻仙游五岳,分我玉盘丹。”他们曾经一起寻找仙人,遍游五岳名山,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黄山脚下的玉盘山——一座神奇的仙境。如今他们各自忙于公务,只能遥遥相望,不能相见。然而,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想到王浚川就会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想起那些令人神往的美景。
最后两句,诗人回忆了自己曾经写给王浚川的一封信,信里充满了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思念之情。然而遗憾的是,这封信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复。如今他再次写信给王浚川,希望他能原谅他的冒昧之举。然而,他也明白,这次写信的结果可能仍然不会得到回应。于是,他只能在信中写下这样的话:“那知开口笑,今日共蓬山。”这句话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既有对王浚川的深深思念,又有对未来重逢的期盼和期待。
整首词通过描绘王浚川与作者的深厚友情,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与挚友分离的无奈和伤感之情。同时,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