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伤心处,谁能上此楼。
林烟迷蜀道,帆影识吴舟。
砚北人何在,江南草又秋。
茱萸空到手,欲插泪先流。
【注释】
九日登中郎沙市宅上三层楼:九日,指重阳节。中郎,中郎县,今四川省中江县。沙市,今属四川。上三层楼,在成都城西。
谁(shen):疑问代词,何人?上此楼,指登上楼上的高楼。
林烟迷蜀道:树林中的烟霭迷蒙,遮蔽了蜀地的道路。迷蜀道,迷蔽蜀地的道路,暗喻诗人登高望远,感叹山河破碎,故土沦丧。
帆影识吴舟:船帆的影子可以辨认出吴国(三国时吴国在今天的江苏省苏州一带)的船只。识,辨别。
砚北人何往:砚台的北面,是北方,这里指家乡。砚北,泛指北方。人何往,人的去向哪里。何往,何处?
江南草又秋:江南的草又到了秋天。秋,一作“初”。
茱萸空到手:茱萸(zhe yu)是一种香料,有驱湿避邪的功能。传说用它来插在门上可以辟除恶气。茱萸空到手,指茱萸已经采撷而未能插上门上。空到手,空手得到,徒有其名。
欲插泪先流:想将茱萸插门前,却先流出了眼泪。欲插而先流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欲插泪先流,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暗示着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赏析:这首诗写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当时杜甫流寓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因忧乱思归不得,遂登中郎沙市宅上三层楼。诗前两句为第一层,写登高所见;后六句为第二、三层,写登高所感。全诗以登高见闻起笔,写登高所见之景,即满眼伤心处,谁能上此楼。首句写登高所见之景,即满眼伤心处,谁上此楼。次句承首句而来,写登高所见之人,即满眼伤心处,谁能上此楼。第三、四句写登高所见之景,即林烟迷蜀道,帆影识吴舟。第五、六句写登高所见之景,即砚北人何往,江南草又秋。最后两句为尾联,写登高所感之事,即茱萸空到手,欲插泪先流。全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抒胸臆。“伤心”,是杜甫登楼所见之景所引起的一种情感体验。诗人登高望远,看到满目伤心的景象,不禁想到这是多么令人伤心啊!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在这种伤感之中,而是继续向前看,看看自己能不能上到那个伤心的地方上去。这种既沉痛又坚决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颔联“林烟迷蜀道,帆影识吴舟”写诗人在山间林海中仰望天空,只见烟雾弥漫,遮蔽了蜀地的道路;抬头望去,只见远处有一片帆影映入眼帘,那是从吴国方向驶来的船只。这一联写诗人登高望远所见之景,即林烟迷蜀道,帆影识吴舟。这一联写诗人登高望远所见之景,通过描绘山林中的云雾和远处的江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感。
颈联“砚北人何往,江南草又秋”写诗人眺望远方的山水风光和农田景色。砚北,泛指北方。人何往,人的去向哪里?江南草又秋,江南的水草已经枯黄了。这一联写诗人登高望远所见之景,即砚北人何往,江南草又秋。诗人通过对山川草木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身在异地的孤寂之感。
尾联“茱萸空到手,欲插泪先流”写诗人登高望远所见之景,即茱萸空到手,欲插泪先流。这一联写诗人登高望远所见之景,通过描绘茱萸被采摘而未能插上门前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和对自己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之感。
整首诗通过登高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