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初收,晓烟未泮,浮云都逐飞鸿。文君翠黛,一霎变颦容。多少风鬟雾鬓,青螺髻、飘堕空蒙。频骋望,征帆灭处,远霭与俱穷。
古今来画手,谁如庄叟,笔底描风。有江南一派,北苑南宫。我亦烟霞骨相,闲点染、蒙懂难工。但记取、维摩诘语,山色有无中。
【注释】
宿雨:隔夜的雨水。泮(pàn):散去。
文君翠黛:指画中女子的面容,文君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代称。
青螺髻:古代发髻的一种装饰,像青螺形那样。
维摩诘语:即“维摩诘经”,《维摩诘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赏析】
这首题画词以“满庭芳”为词牌名,是咏画之作。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同属大石调。此词上片先写景,下片再咏画,最后点明主题。全词用典较多,但都自然地融会到对画面的描述之中。
“宿雨初收,晓烟未泮,浮云都逐飞鸿。”开篇三句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早晨景象:昨夜的细雨刚刚停歇,朦胧的晨雾还未消散,天空中的浮云正跟随着一群南归的大雁,渐渐远去。
“文君翠黛,一霎变颦容。”这里化用卓文君的故事:卓文君美貌绝伦,司马相如在临邛当县令时,曾慕其才貌,私奔于他。后来二人因战乱被迫分离,司马相如寄诗《凤求凰》:“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卓文君则回书曰:“闻君有玉树后庭之花,愿得君之一观。”后来两人终成眷属。词人用此典故,既赞美了画中人物的美好容貌,又暗示出她眉宇间所蕴涵的深意。
“多少风鬟雾鬓,青螺髻、飘堕空蒙。”这几句是对画中女子形象的进一步描写。“风鬟雾鬓”形容女子头发蓬松飘逸,犹如云雾缭绕。“青螺髻”则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形如青螺。这些词汇生动地勾勒出了女子的秀发、发髻及其神态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然而,这样的佳丽却未能免俗尘的侵扰,那飘落的青螺髻象征着她的美艳与哀愁。
“频骋望,征帆灭处,远霭与俱穷。”接下来词人转入对画面意境的描绘。在这里,词人运用了一种“无我之境”,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清晨的天空中,远处的征帆已经消失,而四周的薄雾和轻霭却似乎无穷无尽,它们与天际相接,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景观。
“古今来画手,谁如庄叟,笔底描风。”这是对画家技艺的赞颂和肯定。词中提到了两个人物——庄周和李公麟。庄周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李公麟则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他的画风清新脱俗,被誉为“画圣”。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这两位艺术家的名字嵌入到诗句中,既表明了对画中人物之美的赞美,同时也暗示出作者对绘画艺术的精湛技艺的敬仰。
“有江南一派,北苑南宫。”这两句继续赞美画作的构图和布局。江南派是指一种以水墨为主、讲究笔墨情趣的山水画风格;北苑南宫则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代表着皇家建筑的宏伟壮丽。词人通过对这幅画作的赞誉,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我亦烟霞骨相,闲点染、蒙懂难工。”最后一句则是作者自谦之辞。这里“烟霞骨相”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而“点染”、“蒙懂难工”则形容了作者在绘画创作中的技艺水平。虽然自己并非专业的画家,但也能够欣赏到画中的美妙之处,并为之赞叹不已。
整首词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赞美了画中人物的美丽与才华,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同时,词中还融入了一些典故和典故,使得整首词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