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寻山倒接篱,忽乘清兴问佳期。
高阳宾从疑湘浦,落日儿童胜习池。
竹影疏村千树暝,月临江水一舟移。
归心不觉秋霜怯,争似浮槎问海湄。

九日饮李良甫龙池社

薄暮寻山倒接篱,忽乘清兴问佳期。

高阳宾从疑湘浦,落日儿童胜习池。

竹影疏村千树暝,月临江水一舟移。

归心不觉秋霜怯,争似浮槎问海湄。

译文:

在薄暮时分寻找山中的篱笆,突然发现自己被这清雅的兴致所吸引,开始询问何时才是最佳赏景时机。

高阳宾是从远方来的宾客,他们像湘水般清澈透明,与孩子们玩耍的场景比起来更令人愉悦。

竹林的影子稀疏地映照在村庄的周围,夜晚来临时,月光照亮了江水,让一叶小舟缓缓移动。

然而我的心情却无法像秋天的霜那样坚强和勇敢,我不禁想要像漂浮的木筏一样去探询大海的边缘。

注释:

  1.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 李良甫:即李白的字。
  3. 龙池社:指在龙池边的聚会或宴请。
  4. 薄暮:傍晚。
  5. 清兴:清新的兴致。
  6. 高阳宾:指高门贵族之宾,此处可能借指李白的高朋好友。
  7. 湘浦:湘水之滨,这里泛指湘水的源头。
  8. 习池:旧时学童演习礼乐之处,此处借指学习场所。
  9. 竹影:指竹林的影子。
  10. 疏村:稀疏的村落。
  11. 暝:黄昏。
  12. 江水:指江流。
  13. 归心:指回家的念头或心情。
  14. 秋霜:比喻内心的忧愁或者伤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律诗。全诗描绘了一次在龙池边的聚会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情感。
    首联“薄暮寻山倒接篱,忽乘清兴问佳期。”描绘了诗人在一个薄暮时刻,寻找着山中的篱笆,突然间被这清新的兴致所吸引,开始询问何时才是最佳的赏景时机。这里的“薄暮”一词,既描绘了时间的紧迫性,又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期待和渴望。而“清兴”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新脱俗的世界。
    颔联“高阳宾从疑湘浦,落日儿童胜习池。”则是通过对比来进一步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高阳宾是从远方而来的宾客,他们如同湘水一般清澈透明,与孩子们玩耍的场景相比更为令人愉悦。而落日的儿童则象征着纯真无邪、充满活力的形象,与习池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颈联“竹影疏村千树暝,月临江水一舟移。”则进一步展开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竹影疏落的村落在夜幕降临时显得更加宁静,而江水在月光的照耀下也变得波光粼粼。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思绪飘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境界之中。
    尾联“归心不觉秋霜怯,争似浮槎问海湄。”则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诗人不禁想要像漂浮的木筏一样去探询大海的边缘,以此来寻找心灵的归宿和安宁。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展现了他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