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如可学,脱屣谢浮名。
【注释】:
九日:即重阳节。
蒲涧:在江西,是欧阳修的故乡。
桢伯家兄:欧子桢,欧阳修字欧子;惟敬是欧修的弟弟。
【译文】:
九日这天我在家乡蒲涧游览,和欧子、欧桢兄弟一起游玩。
我听说学了丹砂就能长生不老,所以我把浮华的名誉都抛开了。
【赏析】: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致仕。政治态度保守,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平易自然,语言浅近易懂。
这首诗写于作者游历家乡蒲涧时。首联“九日”,点明时间,点出题意。“纪游”二字表明了作者游览的目的。二句中“可学”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这里用典。相传春秋时有一人名叫钟仪,被郑国俘虏去后,他始终不改其乐而不为新郑所容。郑穆公听说后,就把他放回国,让他去晋国作客卿。钟仪到晋国后,晋文公问他:“你在郑国的国君那里生活得怎样?”钟仪说:“郑国的国君是个小人,不值得和他在一起。”晋文公听了很不高兴,就派人去郑国杀那个国君。钟仪听到这个消息后说:“郑人使我离开我的祖国,我怎么能为他们而死呢!”于是,他把郑君当作小人,并以此自勉。后来,钟仪在晋国受到礼遇,还被任命为太傅的宾客。所以,这里的“可学”是指学习钟仪那样坚持操守,不被利禄所动。“脱屣”是说扔掉鞋子,比喻抛弃世俗名利,超然物外。“谢浮名”就是表示自己要像钟仪一样,抛弃世俗名利。这两句的意思是:你如果能学学钟仪那样不为世俗利禄所动的话,那就可以脱离尘俗,逍遥自在了。三、四句紧承前二句而来,进一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他看到眼前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不禁想到历史上的钟仪,感到十分愤慨。他决心要像钟仪那样,做一个不为世俗名利所动的人。五、六句承接上文,直抒胸臆。“浮名”一词,指世间一切虚名。作者认为,世上的一切虚名都是靠投机取巧得来的,没有多少真正的价值,因此应该把它抛弃。最后两句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概括。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即追求一种高洁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