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城、叹息金陵。望不尽、万树楸梧,何处是、六代宫庭。
陈宋繁华,齐梁文藻,王谢流风,都做了、一场话柄。
还落不得,半个虚名。只有那、江汉多情。依旧朝宗,寂寞杀、夜半石头,潮打空城。
折桂令·金陵
【注释】:折桂:指科举考试中状元。折桂令为曲牌名。
上高城:登上高楼之巅。
叹息金陵:感叹金陵的沧桑巨变。金陵,古地名,今南京市。
万树楸梧:形容树木郁郁葱葱。楸(qiū)桐,落叶乔木;梧桐,落叶大乔木。
六代宫庭:指南北朝时期,南朝建都于金陵,故称。
陈宋繁华、齐梁文藻、王谢流风:皆指南朝时金陵的繁荣和文学艺术成就。
都做了、一场空:一切都化为乌有,成为历史遗迹。
江汉多情:江汉地区地势低平,水多,故言多情。此处以江汉比作金陵,暗喻其地多情。
朝宗:指江河之水归入大海,比喻人才向朝廷集中。
依旧:仍然。
石头:指南京钟山南麓,石头城。
寂寞杀:使人心酸、悲伤至极。
潮打空城:《晋书·刘裕传》:“(刘)裕尝游冶亭,夜月明净,未时,有物如规,大五六丈,飞来堕地,便没。”后因借“落照”喻日暮天晚。
【译文】:
登上高楼之巅,叹息金陵的沧桑巨变。望不尽的万树楸梧,何处是六代宫庭?
南朝陈、宋的繁华,齐、梁的文采,王、谢的风流,都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化为乌有。
唯有那江汉多情,依旧在朝宗,而金陵却显得寂寞无比,夜半时分石头城的城墙被潮水拍打得空空荡荡。
赏析:
这首小令,通过对金陵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
开头两句“上高城,叹息金陵”,点明了词人登高望远的心情。金陵,即现在的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繁华的城市。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金陵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许多沧桑巨变。这两句既写出了金陵的繁华盛景,又暗示了其衰落的命运。
词人转而描写金陵的自然景色。“望不尽、万树楸梧”,这句诗形象地勾画出了金陵繁花似锦的景象。楸梧,即楸树和梧桐树,都是南京特有的植物,象征着金陵的繁华与美丽。然而,这种繁华与美丽只是暂时的,并不能掩盖金陵的历史沧桑。
接下来的“何处是、六代宫庭”,进一步揭示了金陵的历史变迁。六代,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包括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朝代。这些朝代虽然曾经繁荣一时,但最终都未能抵挡住历史的变迁和战火的洗礼。如今,只有金陵的遗址还在,但往日的辉煌已经烟消云散。
词人开始转向对南京的文化历史进行评论。“陈宋繁华,齐梁文藻,王谢流风”,这是对南朝时期金陵文化繁荣的赞誉。陈、宋,指的是南朝陈朝和宋朝;齐、梁,分别是南朝萧齐和萧梁;王、谢,则是当时的两大家族——王氏家族和谢氏家族。这些家族在当时都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成就,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成为了后世的典范。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已经化为乌有,只留下历史的遗迹供后人瞻仰。
接下来的句子“都做了、一场空”,则表达了词人对过去辉煌的否定和批判。这里的“空”,既指的是虚无缥缈,也指的是无谓的徒劳。金陵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这一切现在都已经消失殆尽,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词人认为,这些辉煌的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再也无法挽回。他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还落不得,半个虚名。”这意味着他无法忍受自己仅仅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身份,他渴望能够有所作为,改变历史的进程。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深感挫败和无奈。
最后一句“只有那、江汉多情”,则巧妙地将南京比作一个多情的女子。江汉地区地势较低,水流较多,因此被赋予了多情的形象。在这里,江汉多情可以理解为南京人民对历史的深情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他们希望南京能够重新崛起,成为新的历史文化中心。然而,这个愿望似乎很难实现。因为现实情况是,南京已经不再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而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城市。这使得人们对南京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
这首《折桂令·金陵》通过对金陵景物的描绘和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词人对历史的感慨和现实的忧虑。他既看到了金陵过去的辉煌,也看到了现实的衰落。然而,无论过去多么辉煌,都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