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洲荻浦水云长,素舸筠帘冰雪光。
霞气入江明岛屿,浪花沾席净琴觞。
伴人泛泛鸥何逸,媚石辉辉菊自芳。
非是龙山吹帽客,还将幽意寄沧浪。
【注释】
九日:重阳节。金陵:今江苏南京。城西泛舟:泛舟于金陵城西的水上。顾中丞:诗人好友顾宪成。
蘋洲:水边平地。荻浦:芦荻丛生的水边。
素舸:白色的船。筠帘:用竹篾编成的帘子,也指帘子。冰雪光:洁白如冰的光泽。
霞气:云霞。入江:进入长江。明岛屿:照见江中的山岛。浪花:水波。沾席:沾湿了坐席。净琴觞(chāng): 使琴酒清冽透明。
伴人:陪人。泛泛:悠闲自得的样子。鸥何逸:鸥鸟多么自由自在。媚石辉辉菊自芳:媚态可爱的石头,散发着芳香的菊花,自显其美。
非是:不是,表反问。龙山:山名,在今江苏徐州东北。吹帽客:指晋代王徽之,曾乘着白帽游于会稽山,遇戴安道时,因有故,便去,而戴不以为怪,王微之因此称自己为“龙山之尘”。沧浪:指江湖。
【赏析】
公元1630年重阳节,作者与友人顾中丞同驾一叶扁舟,泛舟于金陵城西的水上,写下了这首七绝。这首诗描绘了金陵城西泛舟所见的秀丽景色。全诗以泛舟作背景,借对景抒情,写出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首联“蘋洲荻浦水云长,素舸筠帘冰雪光”两句写景,描绘了金陵城西泛舟的壮阔景色。“蘋”、“荻”是两种水生植物;“洲”是水中陆地;“浦”指水边。这两句写诗人泛舟所见之景。诗人泛舟金陵城西,只见“苹藻洲”、“荻苇浦”,一片碧绿,水面上漂浮着层层白云,阳光照射下,晶莹闪烁,犹如皑皑白雪,十分好看。这里描写的景物很美。但是,诗人并不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描写泛舟的环境和条件,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素舸”(白船)和“筠帘”(竹帘)是泛舟时所用的船只和遮阳物。这些用具都很素雅,所以叫“素舸”。诗人坐在“素舸”上,“筠帘”遮身,感到十分舒适。“冰雪光”形容“素舸”和“筠帘”的白色光洁。
颈联“霞气入江明岛屿,浪花沾席净琴觞”两句写景,进一步描写泛舟所见的壮丽景色。诗人泛舟继续前进,只见“霞气”弥漫在江面上,映红了江上的山峰,连江中的小岛都看得清清楚楚;江水里还溅起了许多浪花,浪花打在船上,把琴壶里的酒都打湿了。这两句写诗人泛舟所见之景,写得非常生动逼真。
第三联“伴人泛泛鸥何逸,媚石辉辉菊自芳”两句写人,进一步描写泛舟所见的人和事。诗人泛舟继续前行,看见一群鸥鸟在水中翱翔盘旋,显得多么自由、多么洒脱!这时,诗人又看到一块石头,颜色鲜艳可爱,就像盛开的菊花一样,给诗人以美的享受。这两句写诗人泛舟所见的人和事。
尾联“非是龙山吹帽客,还将幽意寄沧浪”两句写景,抒发诗人的感慨。前面四句都是写景,这最后两句才是点题。这两句话是说:“我不是晋代王徽之那样的游山玩水之人。”他乘着一顶白帽子游玩山川,碰到老朋友戴安道时,就放下帽子去和他相见,而戴安道却不以为奇。诗人在这里说自己并不是像王徽之那样的人。诗人在赞美友人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的孤独无伴,因而流露出一丝寂寞感伤的情绪。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