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此日在高山,更不登临但倚栏。
百岁定知黄菊在,一瓢且对白云寒。
雁辞玉塞空秋草,犬吠霜钟起夜坛。
底事暂随吟望处,风流不与夕阳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题的解答,首先通读全诗,把握其思想内容,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如第一题中的“九日”是指重阳节,“登高”是古代习俗,“茱萸”是一种植物,人们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所以用它来插在头上。第二题中要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如“黄菊”“白云”等,并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第三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来理解诗意。最后,还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年年此日在高山,更不登临但倚栏。”意思是说每年重阳节这天都在高山上,今年我也不再上山登高而是靠栏杆遥望,表达了诗人对重阳佳节的一种无奈之情。
“百岁定知黄菊在,一瓢且对白云寒。”意思是说一百岁的时候一定能知道菊花一定开在高山之上,我现在只能喝一瓢酒对着山上的白云,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雁辞玉塞空秋草,犬吠霜钟起夜坛。”“雁辞”指大雁南飞,“玉塞”指边塞,“秋草”指秋天里枯萎的草地。“犬吠”指狗叫声,“霜钟”指寺院的钟声。诗人看到大雁南飞,想到自己不能像大雁一样去往遥远的地方;听到犬吠之声,想到自己不能像狗那样忠诚地为主人服务。这些自然景象都勾起了诗人心中无法释怀的情绪。
“底事暂随吟望处,风流不与夕阳残。”意思是为什么暂时来到这个吟望之处,我的风度和才华却不与那落日余晖一起结束呢?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感慨。
【答案】
(1)重阳佳节,登高赏菊是传统习俗,诗人却选择登上高山而不愿登高赏菊,流露出他内心苦闷的情态
(2)“更不登临”,说明诗人已看破了生死,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3)“一瓢且对白云寒”表明诗人虽居高远之山,但志不在山水之间。
(4)“百岁”两句写诗人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慨。
(5)后四句写雁过边塞、犬吠寒天、暮色苍茫的景象,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不平之气。
赏析:
这是一首重阳节感怀之作。重阳节为一年中天气转凉的季节,古人常在此时节登高以赏菊饮酒,以示对人生的留恋和豁达。然而,诗人却选择了“更不登临”的方式,而是倚栏远望,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和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首联点明重阳节的地点——高山,并直接表达了他的心情——“更不登临”。这里的“更”、“不”字,突出了诗人对登高赏菊的传统习俗的不屑一顾。一个“但”字,将诗人的无奈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没有登上高山去欣赏菊花盛开的美景,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登高赏菊,而是倚栏远望,这既体现了他的孤寂,又透露出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颔联是说:即使到了一百年以后,我一定会知道菊花一定会生长在那高高的山峰上,而现在我只能喝着一瓢酒,面对着山上的白云。这里诗人通过想象,表达了他对菊花生长环境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孤独生活的无奈。
颈联描绘了一个场景:一群大雁从北方飞来,穿过空旷的草地向南飞翔;一只守夜的狗吠叫着,迎接初生的太阳。这两句诗以大雁南飞、犬吠钟声等自然景象,衬托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尾联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为何临时来到这个吟望之处?我的风采和才华却不与那落日余晖一同结束呢?”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表达了他对生命无常、岁月无情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感人。诗人通过对重阳佳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深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叹息,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