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从临深履薄中操出。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功过不宜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锄奸杜幸,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便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都咬破矣。
诗句:
1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
-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从临深履薄中操出。
-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 功过不宜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 锄奸杜幸,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便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都咬破矣。
译文:
- 善良的人没有急于和亲人亲密接触,不应预先宣扬自己的行为,以免招致诽谤和嫉妒的阴谋。邪恶的人也没有急于离开,不应该首先行动,以免引发猜忌和仇恨。
- 正义和节气是在黑暗和孤独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国家大事是由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坚定行事的人们完成的。
- 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友善和尊敬,尽管达到最高境界,也不应该有任何感激或回报的心思。如果给予的人只是随意地给予,接受的人只是心存感激,就会变得像路上的人一样随意,市场一样混乱了。
- 人们对他人的冷漠和对财富的欲望比对贫穷和苦难更深,嫉妒他人的感情比对外人的更强烈。如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态度过于冷酷,情绪过于平静,那么很少有人能够在没有烦恼的情况下生活。
- 功劳和过错应该分开处理,混合在一起会导致人们产生懒惰和放弃的态度;恩情和仇恨应该保持适度的公开,过度公开会导致人心不稳。
- 邪恶的行为应避免阴暗的一面,善良的行动应避免明显的表示。因此,明显表现出来的邪恶行为造成的伤害相对较少,而隐藏在暗处的邪恶行为造成的伤害则更为严重。同样,明显表现出来的善良行为虽然看似微小,但带来的正面效果却非常大。
- 德行是才能的主人,才能是德行的奴隶。只有拥有才能却没有德行的话,就像没有主人的仆人一样,能不让人感到不安吗?就像堵住老鼠洞那样,所有的出路都被堵死了,那么好的东西也会被咬破一样。
赏析:
《菜根谭》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道德修养的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箴言。本诗通过描绘各种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行为的深刻理解。
第一句表达了一种对人性的理解:善人与恶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方式,不能因为某人善就急于亲近,也不能因为某人恶就轻易排斥。这种理解体现了宽容和理解的重要性。
第二句则进一步指出,正义和节气是需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这强调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第三句则是关于家庭伦理的看法。作者认为,无论家庭环境多么艰苦,都应该保持亲情和孝顺的传统美德。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第四句则讨论了对待他人的态度问题。作者提倡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和公平,不要因为对方的身份或处境而采取不同的态度。
第五句提出了关于功劳和过错的处理原则。作者认为,应该将功劳和过错分开看待,以避免人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最后一联则是关于人际交往的建议。作者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理智,不要因为私欲而破坏了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不要被他人利用或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