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蒯良曰:“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表曰:“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实忍弃之?”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遂送桓阶回营,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
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不在话下。
却说董卓在长安,闻孙坚已死,乃曰:“吾除却一心腹之患也!”问:“其子年几岁矣?”或答曰十七岁,卓遂不以为意。自此愈加骄横,自号为“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封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侄董璜为侍中,总领禁军。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离长安城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卓往来长安,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皆候送于横门外;卓常设帐于路,与公卿聚饮。一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又一日,卓于省台大会百官,列坐两行。酒至数巡,吕布径入,卓耳边言不数句,卓笑曰:“原来如此。”命吕布于筵上揪司空张温下堂。百官失色。不多时,侍从将一红盘,托张温头入献。百官魂不附体。卓笑曰:“诸公勿惊。张温结连袁术,欲图害我,因使人寄书来,错下在吾儿奉先处。故斩之。公等无故,不必惊畏。”众官唯唯而散。
诗句:
- “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 描述了孙坚死后,董卓认为这是一个进攻的机会。
- “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实忍弃之?” 表达了董卓对放弃黄祖的疑虑和不舍。
- “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 说明董卓觉得放弃黄祖是不道德的。
- “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 叙述了孙策如何成功地将黄祖带回并安葬。
- “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 描述了孙策处理完丧事后,开始积极治理国家,吸引人才的情景。
译文:
- 孙坚已经去世了,他的子孙们都还年幼。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迅速进攻江东,一举拿下它。如果现在我们撤退,让孙家恢复力量,这将是我们的一个大患。
- 我有一个名叫黄祖的人在他们的营地里,我真是不能舍弃他!放弃黄祖,对我来说是不合道义的。
- 孙策成功地将黄祖带回,并且为他的父亲举行了葬礼,结束了战争。
- 丧事结束后,孙策带领军队驻扎在了江都,招募英才,对待他人谦虚有礼,吸引了很多英雄豪杰前来投靠。
赏析:
这是一篇描绘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文章。通过孙坚、董太师、张温等人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性格。孙坚的去世,为董卓提供了机会,而董卓则利用这个机会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体现了权谋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心理活动,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