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李儒入见曰:“今日良辰,可将貂蝉送与吕布。”卓曰:“布与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赐与。我只不究其罪。汝传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儒曰:“太师不可为妇人所惑。”卓变色曰:“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李儒出,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后人读书至此。有诗叹之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董卓即日下令还郿坞,百官俱拜送。貂蝉在车上,遥见吕布于稠人之内,眼望车中。貂蝉虚掩其面,如痛哭之状。车已去远,布缓辔于土冈之上,眼望车尘,叹惜痛恨。忽闻背后一人问曰:“温侯何不从太师去,乃在此遥望而发叹?”布视之,乃司徒王允也。相见毕,允曰:“老夫日来因染微恙,闭门不出,故久未得与将军一见。今日太师驾归郿坞,只得扶病出送,却喜得晤将军。请问将军,为何在此长叹?”布曰:“正为公女耳。”允佯惊曰:“许多时尚未与将军耶?”布曰:“老贼自宠幸久矣!”允佯大惊曰:“不信有此事!”布将前事一一告允。允仰面跌足,半晌不语;良久,乃言曰:“不意太师作此禽兽之行!”因挽布手曰:“且到寒舍商议。”布随允归。允延入密室,置酒款待。布又将凤仪亭相遇之事,细述一遍。允曰:“太师淫吾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非笑太师,笑允与将军耳!然允老迈无能之辈,不足为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也!”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允急曰:“老夫失语,将军息怒。”布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允急掩其口曰:“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允曰:“以将军之才,诚非董太师所可限制。”布曰:“吾欲杀此老贼,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后人议论。”允微笑曰:“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布奋然曰:“非司徒言,布几自误!”允见其意已决,便说之曰:“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布避席下拜曰:“布意已决,司徒勿疑。”允曰:“但恐事或不成,反招大祸。”布拔带刀,刺臂出血为誓。允跪谢曰:“汉祀不斩,皆出将军之赐也。切勿泄漏!临期有计,自当相报。”布慨诺而去。允即请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商议。瑞曰:“方今主上有疾新愈,可遣一能言之人,往郿坞请卓议事;一面以天子密诏付吕布,使伏甲兵于朝门之内,引卓入诛之:此上策也。”琬曰:“何人敢去?”瑞曰:“吕布同郡骑都尉李肃,以董卓不迁其官,甚是怀怨。若令此人去,卓必不疑。”允曰:“善。”请吕布共议。布曰:“昔日劝吾杀丁建阳,亦此人也。今若不去,吾先斩之。”使人密请肃至。布曰:“昔日公说布使杀丁建阳而投董卓;今卓上欺天子,下虐生灵,罪恶贯盈,人神共愤。公可传天子诏往郿坞,宣卓入朝,伏兵诛之,力扶汉室,共作忠臣。尊意若何?”肃曰:“我亦欲除此贼久矣,恨无同心者耳。今将军若此,是天赐也,肃岂敢有二心!”遂折箭为誓。允曰:“公若能干此事,何患不得显官。”

《三国演义》第九回中,“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展现了一段经典的历史事件。下面将对该情节进行赏析:

  1. 情节概述
  • 董卓的暴政: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权臣,其专横跋扈和残暴统治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董卓不仅滥用权力,还纵容士兵在民间随意征伐,引发极大的民怨。
  • 吕布的角色转变:吕布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武将,曾因救下被曹操所逼的丁建阳而获得曹操的信任与赏识。然而,随着董卓的暴政加剧,吕布开始对董卓心生不满,并最终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抗董卓。
  1. 人物分析
  • 吕布的忠诚与矛盾:吕布身为董卓的心腹猛将,其忠诚度一度备受质疑。然而,面对董卓日益严重的暴行,吕布的内心也开始发生转变。他的忠诚与矛盾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
  • 董卓的暴行与后果:董卓的暴政直接导致了各地的反抗活动频发,如王允策划的连环计等。这一行为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为吕布提供了介入的机会。
  1. 情节发展
  • 吕布的行动:吕布在得知貂蝉被董卓强占后,深感愤怒,决定采取行动。他先是通过密使向王允求助,随后亲自前往郿坞,最终成功帮助王允除掉董卓,完成了一次英雄式的复仇。
  • 董卓的下场:尽管董卓最终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但他的暴政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东汉王朝的稳定。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为三国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1. 文化影响
  • 《三国演义》的历史价值:该事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三国演义》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再现,让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 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巧妙地将历史与文学结合,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英雄本色。

《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吕布的英雄气概和对国家忠诚的精神,也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忠诚与背叛、权力与责任等主题的深刻探讨。通过对这一经典情节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