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望见红旗白字,大书“平原刘玄德”,陶谦急令开门。玄德入城,陶谦接着,共到府衙。礼毕,设宴相待,一壁劳军。陶谦见玄德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玄德。玄德愕然曰:“公何意也?”谦曰:“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玄德离席再拜曰:“刘备虽汉朝苗裔,功微德薄,为平原相犹恐不称职。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谦曰:“此老夫之实情也。”再三相让,玄德那里肯受。糜竺进曰:“今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日,再当相让可也。”玄德曰:“备生遗书于曹操,劝令解和。操若不从,厮杀未迟。”于是传檄三寨,且按兵不动;遣人赍书以达曹操。

【译文】
城上的守将望见一面红旗上写着“平原刘玄德”的大字,陶谦急忙下令开门迎接刘备。刘备进得城来,陶谦接着他一起到了太守的府衙,礼毕之后设宴款待,同时犒赏士兵。陶谦见刘备仪表堂堂、言语豁达,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出徐州的官印,交给刘备。刘备惊讶地问道:“您这是在做什么?”陶谦回答说:“现在天下动乱,纲纪不振,您是汉朝宗亲,正是应该扶持国家的时候。老夫年纪大了,没有能力了,情愿将徐州让给您。您千万不要推辞。我当亲自起草表文,奏报朝廷。”刘备离开座位再拜说:“刘备虽为汉室子孙,功劳微薄,做平原郡的长官还担心自己不能胜任。现在为了大义,所以前来相助。您出此话,难道是在怀疑我有吞并的心思吗?如果这样想,天理难容!”陶谦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再三推辞,刘备哪里肯接受。糜竺进来说:“现在敌军兵临城下,暂且先商议退敌的计策。等到事情平定后,再考虑是否相让也不迟。”刘备说:“我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劝他和解。如果他不肯听从的话,我们还可以继续战斗。”于是他传令三营士兵,暂且按兵不动;派人送信给曹操。
【注释】

  • 平原刘玄德:指刘备,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平原县的县令。”刘”是他的姓,”玄德”是对刘备的一种敬称。
  • 陶谦:东汉末年的名士,曾任徐州牧,与刘备有深厚的友谊。
  • 吕温侯:指吕布,三国时期著名武将,曾被封为温侯(即温侯将军)。
  • 濮阳破曹操:指的是在东汉末年的一次战役中,吕布率领部队在濮阳大败曹操,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城上:城墙上。
  • 红旗白字:用红色的旗帜上书写着白色的文字,通常用来表示紧急情况或重要信息。
  • 兖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今属于山东省境内。
  • 徐州牌印:指徐州的地方行政印章。
  • 王纲不振:指国家的纲纪已经败坏,无法维系社会秩序。
  • 汉室宗亲:指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
  • 荆州牧:指刘备曾经占据的荆州地区。
  • 荆州:今湖北省大部分、湖南省北部、陕西省南部等地。
  • 徐州相:指刘备任徐州牧时所担任的职务。
  • 操:指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实际统治者。
  • 备生遗书:指刘备写信给曹操,劝说他和解。
  • 解和:停止战争,达成和平协议。
  • 操若不从:如果曹操不同意和解。
  • 三寨:泛指周围的三个营寨。
  • 遣人赍书:派人携带书信。
  • 沛国: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今属于安徽省境内。
  • 徐州牧:指刘备曾经担任的徐州地区的行政长官。
  • 荆州牧:指刘备曾经占据过的荆州地区。
  • 沛国:今安徽省境内的一个县。
  • 沛县: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附近。
  • 兖州:今山东省境内的一个市。
  • 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
  • 兖州:今山东省境内的一个市。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叙述,描绘了刘备在曹操进攻徐州时,被陶谦邀请救援的情景。诗歌通过描绘双方人物的对话和内心活动,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态度。其中,诗中的“陶谦”、“刘备”等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整首诗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