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人报知曹操曰:“帝与董承登功臣阁说话。”操即入朝来看。董承出阁,才过宫门,恰遇操来;急无躲避处,只得立于路侧施礼。操问曰:“国舅何来?”承曰:“适蒙天子宣召,赐以锦袍玉带。”操问曰:“何故见赐?”承曰:“因念某旧日西都救驾之功,故有此赐。”操曰:“解带我看。”承心知衣带中必有密诏,恐操看破,迟延不解。操叱左右:“急解下来!”看了半晌,笑曰:“果然是条好玉带!再脱下锦袍来借看。”承心中畏惧,不敢不从,遂脱袍献上。操亲自以手提起,对日影中细细详看。看毕,自己穿在身上,系了玉带,回顾左右曰:“长短如何?”左右称美。操谓承曰:“国舅即以此袍带转赐与吾,何如?”承告曰:“君恩所赐,不敢转赠;容某别制奉献。”操曰:“国舅受此衣带,莫非其中有谋乎?”承惊曰:“某焉敢?丞相如要,便当留下。”操曰:“公受君赐,吾何相夺?聊为戏耳。”遂脱袍带还承。
诗句:
早有人报知曹操曰:“帝与董承登功臣阁说话。”
译文:
早有人报告给曹操说:“皇帝和董承在功臣阁里谈话。”
注释:
- “早有人报知”:很早就有人报告给某人某事。
- “曹阿瞒”:曹操的昵称,表示对曹操的尊称。
- “帝与董承”:皇帝和董承,指的是皇帝和董承两人。
- “登功臣阁”:登上功臣阁,指的是登上功臣阁去谈事情。
- “许田打围”:许田打猎,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
- “国舅”:古代对皇族成员的尊称。
- “才过宫门”:刚刚经过皇宫门口。
- “恰遇”:正好遇到。
- “操来”:曹操来了。
- “急无躲避处”:没有地方可以躲避。
- “立于路侧施礼”:站在路边向他行礼。
- “因念某旧日西都救驾之功”:想起过去他在西都市里救过皇帝的事情。
- “赐以锦袍玉带”:赐给他(指董承)一条锦袍和一条玉带。
- “何故见赐?”:为什么要赐给我?
- “因念某旧日西都救驾之功”:想起过去他在西都市里救过皇帝的事情。
- “再脱下锦袍来借看”:又脱下锦袍来让曹操看。
- “心知衣带中必有密诏”:心里知道衣服的带子里面一定有秘密的诏书。
- “恐操看破”:恐怕曹操看破了。
- “迟延不解”:迟疑不决,不能立刻解开。
- “叱左右”:喝令身边的人快点儿解下来。
- “细细详看”:仔细地看。
- “果是条好玉带”:果然是一条好的玉带。
- “再脱下锦袍”:又脱下锦袍来让曹操看。
- “操亲自以手提起”:曹操亲手拿起了锦袍。
- “对日影中细细详看”:在阳光下仔细观察。
- “自己穿在身上”:自己穿上这条锦袍。
- “系了玉带”:系上了玉带。
- “回顾左右”:回头看看周围的手下人。
- “公受君赐,吾何相夺?聊为戏耳”:你接受了皇帝的赏赐,我为什么非要夺走呢?我只是随便玩玩儿。
- “聊为戏耳”:只是开玩笑而已。
- “遂脱袍带还承”:于是就把袍带还给董承。
赏析:
这首《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展现了曹操和董承在功臣阁的对话场景。曹操似乎对董承过去的功绩非常赏识,并赐予了他锦袍和玉带作为奖赏。然而,曹操却怀疑董承是否真的有什么阴谋,于是要求查看董承的衣服带子。这个过程中,曹操的行为显示出了他的猜疑和不信任,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权力欲和控制欲。最后,董承虽然拒绝了曹操的要求,但仍然被要求将袍带归还,这也反映出了董承的无奈和被迫接受现实的态度。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悬疑的氛围,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