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关公同孙乾保二嫂向汝南进发,不想夏侯惇领三百余骑,从后追来。孙乾保车仗前行。关公回身勒马按刀问曰:“汝来赶我,有失丞相大度。”夏侯惇曰:“丞相无明文传报,汝于路杀人,又斩吾部将,无礼太甚!我特来擒你,献与丞相发落!”言讫,便拍马挺枪欲斗。
只见后面一骑飞来,大叫:“不可与云长交战!”关公按辔不动。来使于怀中取出公文,谓夏侯惇曰:“丞相敬爱关将军忠义,恐于路关隘拦截,故遣某特赍公文,遍行诸处。”惇曰:“关某于路杀把关将士,丞相知否?”来使曰:“此却未知。”惇曰:“我只活捉他去见丞相,待丞相自放他。”关公怒曰:“吾岂惧汝耶!”拍马持刀,直取夏侯惇。惇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不十合,忽又一骑飞至,大叫:“二将军少歇!”惇停枪问来使曰:“丞相叫擒关某乎?”使者曰:“非也。丞相恐守关诸将阻挡关将军,故又差某驰公文来放行。”惇曰:“丞相知其于路杀人否?”使者曰:“未知。”惇曰:“既未知其杀人,不可放去。”指挥手下军士,将关公围住。关公大怒,舞刀迎战。两个正欲交锋,阵后一人飞马而来,大叫:“云长、元让,休得争战!”众视之,乃张辽也。二人各勒住马。张辽近前言曰:“奉丞相钧旨:因闻知云长斩关杀将,恐于路有阻,特差我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惇曰:“秦琪是蔡阳之甥。他将秦琪托付我处,今被关某所杀,怎肯干休?”辽曰:“我见蔡将军,自有分解。既丞相大度,教放云长去,公等不可废丞相之意。”夏侯惇只得将军马约退。辽曰:“云长今欲何往?”关公曰:“闻兄长又不在袁绍处,吾今将遍天下寻之。”辽曰:“既未知玄德下落,且再回见丞相,若何?”关公笑曰:“安有是理!文远回见丞相,幸为我谢罪。”说毕,与张辽拱手而别。于是张辽与夏侯惇领军自回。
诗句释义
“却说关公同孙乾保二嫂向汝南进发”:这里描述的是三国时期著名武将关羽与副手孙乾护送其妻子前往汝南。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关羽因其忠诚和勇猛闻名,他的保护行动也体现了他作为将领的勇气和责任感。
“不想夏侯惇领三百余骑,从后追来”:夏侯惇是曹操麾下的一员猛将,此处描绘了他在得知关羽的行动后,决定亲自追赶并试图擒拿关羽。这一情节展示了曹操部将之间的竞争及对重要人物的觊觎。
“关公回身勒马按刀问曰:‘汝来赶我,有失丞相大度’”:关羽在被夏侯惇追赶的情况下,冷静地询问对方的动机,表明了他作为一位将领的理智与尊严。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武将间的权力斗争和对领导的重视。
“夏侯惇曰:“丞相无明文传报,汝于路杀人,又斩吾部将,无礼太甚!我特来擒你,献与丞相发落!”言讫,便拍马挺枪欲斗”:夏侯惇在这里指责关羽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曹操的命令,而且违反了军纪,还暗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形象和士气。
“只见后面一骑飞来,大叫:‘不可与云长交战!’关公按辔不动”:这个场景显示关羽虽然面临压力,但仍然保持冷静,不轻易做出决策,这反映了他的成熟和大将风范。
“此却未知。”夏侯惇曰:“我只活捉他去见丞相,待丞相自放他。”:这句话揭示了夏侯惇的计划,他打算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来制服关羽,显示出他对权力的追求和野心。
译文
- 关公说:“汝为何追我?丞相并无明令禁止。”
- 夏侯惇回答:“丞相未下明确命令,你在途中杀害将士,斩了我的部将,如此行为太过无礼!我特地来抓你,交给丞相处置。”
- 夏侯惇威胁:“如果你再不停下来,我就和你交战。”
- 关公回应:“我虽面临压力,但绝不轻举妄动。”
- 夏侯惇的策略:“我会活捉你,让丞相自行处理。”
注释
- “汝来赶我”,夏侯惇领三百余骑”:指夏侯惇率领三百骑兵追赶关羽。
- “关公回身勒马按刀问曰”:关羽在被追赶时回身,用剑逼问追赶者的意图。
- “汝于路杀人,又斩吾部将”:指关羽在路上斩杀敌人,甚至杀害了夏侯惇的部下。
- “此却未知。”:指夏侯惇并不知道关羽在途中杀人的事情。
- “只活捉他去见丞相,待丞相自放他”:表示夏侯惇计划亲手抓捕关羽,然后交给曹操处理。
- “只活捉他去见丞相,待丞相自放他”:夏侯惇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力量才能控制关羽,暗示他有权决定如何处理关羽。
- “我特地来抓你”:夏侯惇强调他是来逮捕关羽,而不是出于任何其他原因。
- “我特地来抓你”:直接表明了他的目的,即抓住关羽,交给曹操处理。
- “只活捉他”:意味着如果无法亲自抓到关羽,他会采取其他手段。
- “待丞相自放他”:暗示即使他没有成功抓获关羽,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释放或放过。
- “此却未知。”:夏侯惇再次提到他并不知道关羽在路上所做的事情,这表明他可能对此事一无所知。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关羽与夏侯惇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权力斗争,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关羽的冷静和坚定体现了他的军人本色和领袖魅力,而夏侯惇则展示了他的野心和权力欲。这种紧张的对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加深了读者对这两位英雄形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