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曹仁忿怒,遂大起本部之兵,星夜渡河,意欲踏平新野。且说单福得胜回县,谓玄德曰:“曹仁屯兵樊城,今知二将被诛,必起大军来战。”玄德曰:“当何以迎之?”福曰:“彼若尽提兵而来,樊城空虚,可乘间夺之。”玄德问计。福附耳低言如此如此。玄德大喜,预先准备已定。忽报马报说:“曹仁引大军渡河来了。”单福曰:“果不出吾之料。”遂请玄德出军迎敌。两阵对圆,赵云出马唤彼将答话。曹仁命李典出阵,与赵云交锋。约战十数合,李典料敌不过,拨马回阵。云纵马追赶,两翼军射住,遂各罢兵归寨。李典回见曹仁,言:“彼军精锐,不可轻敌,不如回樊城。”曹仁大怒曰:“汝未出军时,已慢吾军心;今又卖阵,罪当斩首!”便喝刀斧手推出李典要斩;众将苦告方免。乃调李典领后军,仁自引兵为前部。次日鸣鼓进军,布成一个阵势,使人问玄德曰:“识吾阵势?”单福便上高处观看毕,谓玄德曰:“此八门金锁阵也。八门者: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如从生门、景门、开门而入则吉;从伤门、惊门、休门而入则伤;从杜门、死们而人则亡。今八门虽布得整齐,只是中间通欠主持。如从东南角上生门击人,往正西景门而出,其阵必乱。”玄德传令,教军士把住阵角,命赵云引五百军从东南而入,径往西出。云得令,挺枪跃马,引兵径投东南角上,呐喊杀入中军。曹仁便投北走。云不追赶,却突出西门,又从西杀转东南角上来。曹仁军大乱。玄德麾军冲击,曹兵大败而退。单福命休追赶,收军自回。却说曹仁输了一阵,方信李典之言;因复请典商议,言:“刘备军中必有能者,吾阵竟为所破。”李典曰:“吾虽在此,甚忧樊城。”曹仁曰:“今晚去劫寨。如得胜,再作计议;如不胜,便退军回樊城。”李典曰:“不可。刘备必有准备。”仁曰:“若如此多疑,何以用兵!”遂不听李典之言。自引军为前队,使李典为后应,当夜二更劫寨。
诗句:
话说曹仁忿怒,遂大起本部之兵,星夜渡河,意欲踏平新野。
单福得胜回县,谓玄德曰:“曹仁屯兵樊城,今知二将被诛,必起大军来战。”玄德曰:“当何以迎之?”
福附耳低言如此如此。玄德大喜,预先准备已定。
忽然报马报说:“曹仁引大军渡河来了。”
译文:
曹仁非常愤怒,于是立即调动他所有的军队,连夜渡过汉水,意图征服新野。
单福打了胜仗回到县城,对刘备说:“曹仁正在集结军队在樊城,现在知道了你们被消灭了,一定会发动大军来攻击。” 刘备问:“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单福低声说出了计策。刘备非常高兴,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突然有人报告说:“曹仁已经带领他的大军渡过了汉水。”
注释:
- “曹仁”: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此处指曹操的部下曹仁。
- “忿怒”:感到愤怒。
- “星夜渡河”:连夜渡过汉水,暗示速度极快和行动迅速。
- “意欲踏平新野”:打算彻底平定新野地区。
- “单福得胜回县”:单福打了胜仗后回到了县城。
- “谓玄德曰”:告诉刘备。
- “曹仁屯兵樊城”:曹仁驻扎在新野(樊城)附近。
- “今知二将被诛”:现在得知两位将领已被消灭。
- “必起大军来战”:一定发动大军前来攻击。
- “当何以迎之?”:我们应该如何去迎接?
- “福附耳低言”:单福悄悄地告诉了刘备一些话。
- “预先准备”:事先做好准备。
- “忽然报马报”:突然有人送来了战报。
- “报马报说”:通过战马传递的消息。
- “曹仁引大军渡河来了”:曹仁带领他的大军渡过了汉水。
- “渡河来了”:表示曹仁的军队已经到达了汉水的这边。
- “单福附耳低言”:小声地告诉了刘备一些秘密计划。
- “玄德大喜”:刘备非常高兴。
- “预先准备已定”:刘备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忽然报马报”:突然间有人来报告消息。
- “忽然报马报说”:突然间有人来报告这个消息。
- “曹仁引大军渡河来了”:曹仁带领他的大军渡过了汉水。
- “渡河来了”:表示曹仁的军队已经到达了汉水的这边。
- “单福附耳低言”:小声地说出了秘密计划。
- “玄德大喜”:刘备非常高兴。
- “预先准备已定”:刘备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赏析:
这段诗描绘了曹操的将领曹仁为了报复刘备而发动进攻,单福则建议刘备应提前准备以应对可能的冲突。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双方的心理活动和战术策略,同时也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