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至馆驿,孔明曰:“景升欲以荆州付主公,奈何却之?”玄德曰:“景升待我,恩礼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夺之?”孔明叹曰:“真仁慈之主也!”正商论间,忽报公子刘琦来见。玄德接入。琦泣拜曰:“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怜而救之。”玄德曰:“此贤侄家事耳,奈何问我?”孔明微笑。玄德求计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亮不敢与闻。”少时,玄德送琦出,附耳低言曰:“来日我使孔明回拜贤侄,可如此如此,彼定有妙计相告。”琦谢而去。

次日,玄德只推腹痛,乃浼孔明代往回拜刘琦。孔明允诺,来至公子宅前下马,入见公子。公子邀入后堂。茶罢,琦曰:“琦不见容于继母,幸先生一言相救。”孔明曰:“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为害不浅。”说罢,起身告辞。琦曰:“既承光顾,安敢慢别。”乃挽留孔明入密室共饮。饮酒之间,琦又曰:“继母不见容,乞先生一言救我。”孔明曰:“此非亮所敢谋也。”言讫,又欲辞去。琦曰:“先生不言则已,何便欲去?”孔明乃复坐。琦曰:“琦有一古书,请先生一观。”乃引孔明登一小楼,孔明曰:“书在何处?”琦泣拜曰:“继母不见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无一言相救乎?”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琦告曰:“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孔明曰:“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琦曰:“先生终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请即死于先生之前。”乃掣剑欲自刎。孔明止之曰:“已有良策。”琦拜曰:“愿即赐教。”孔明曰:“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黄祖新亡,江夏乏人守御,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琦再拜谢教,乃命人取梯迭孔明下楼。孔明辞别,回见玄德,具言其事。玄德大喜。

这首诗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描述了曹操派夏侯惇领兵攻打荆州,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的故事情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回至馆驿,孔明曰:“景升欲以荆州付主公,奈何却之?” —— 回到驿馆后,诸葛亮说:“刘景升想把荆州让给主公您,为什么拒绝了呢?”

【第二句】:
玄德曰:“景升待我,恩礼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夺之?” —— 刘备说:“刘景升对待我恩重如山,礼数周到,我怎么忍心在他困难的时候夺取他的地盘呢?”

【第三句】:
孔明叹曰:“真仁慈之主也!” —— 诸葛亮感叹道:“真是个仁慈的主人啊!”

【第四、五句】:
正商论间,忽报公子刘琦来见。玄德接入。琦泣拜曰:“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怜而救之。” —— 正在商议之间,突然有消息传来公子刘琦来访。刘备接待了刘琦并听其哭拜道:“继母不能容纳我,我的生命危在旦夕,希望叔父能可怜我并救我一命。”

【第六句】:
玄德曰:“此贤侄家事耳,奈何问我?” —— 刘备说:“这是你的家事啊,为何要问我呢?”

【第七、八句】:
孔明微笑。玄德求计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亮不敢与闻。”少时,玄德送琦出,附耳低言曰:“来日我使孔明回拜贤侄,可如此如此,彼定有妙计相告。” —— 诸葛亮微笑着没有回答。刘备向诸葛亮询问如何营救刘琦的方法,但诸葛亮表示自己不参与此事。过了一些时候,刘备亲自去送刘琦出门,并低声告诉刘琦:“明天我会让孔明回拜你,请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他一定会给你一个好主意。”

【第九、十句】:
次日,玄德只推腹痛,乃浼孔明代往回拜刘琦。孔明允诺,来至公子宅前下马,入见公子。公子邀入后堂。茶罢,琦曰:“琦不见容于继母,幸先生一言相救。” —— 第二天,刘备假装身体不适,于是请诸葛亮代替自己去拜访刘琦。到达刘琦的家中之后,刘备进入客厅坐下。两人品茶交谈了一会儿。刘琦请求诸葛亮救他:“因为我被继母所不容,所以非常需要您的帮助。”

【第十一句】:
孔明曰:“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为害不浅。”说罢,起身告辞。琦曰:“既承光顾,安敢慢别。”乃挽留孔明入密室共饮。饮酒之间,琦又曰:“继母不见容,乞先生一言救我。” —— 诸葛亮说:“我是客居在此,哪敢插手你们家的家务事?万一泄露出去,那后果将非常严重。”说完就告辞了。刘琦说:“既然您光临寒舍,我怎么敢怠慢呢?那我就请您留在我的密室里喝酒吧。”然后两人一起饮酒聊天。在饮酒的过程中,刘琦再次请求诸葛亮的帮助。

【第十二句】:
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琦告曰:“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 —— 诸葛亮生气地站起来,准备下楼时,只见楼梯已经拆掉了。刘琦告诉他:“我想要听您传授好的策略,但您害怕泄露出去,所以我才恳求您不要离开;现在我在这里,上到天上,下到地上都可以听到您的话;您把话从您口中说出,我会牢记在心里:这样我就能够得到您的指教了。”

【第十三、十四句】:
孔明曰:“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琦曰:“先生终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请即死于先生之前。”乃掣剑欲自刎。—— 诸葛亮回答说:“虽然关系亲密也不能违反礼节规定,我怎么能为你谋划呢?你一定要这样吗?但我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如果你坚持要死的话,我就死在你面前。”然后拔出剑就要自杀。

【第十五、十六句】:
孔明止之曰:“已有良策。”琦拜曰:“愿即赐教。”孔明曰:“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黄祖新亡,江夏乏人守御,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 诸葛亮制止了他并告诉他:“难道公子你还不知道申生和重耳的故事吗?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平安。现在江夏空虚无守卫力量,公子为什么不向朝廷报告情况,请求派遣军队驻守江夏呢?那样就可以避免灾祸了。”

【第十七、十八句】:
琦再拜谢教,乃命人取梯迭孔明下楼。孔明辞别,回见玄德,具言其事。玄德大喜。 —— 刘琦再次拜谢孔明的建议后,命令人搬来梯子让诸葛亮下来。等到诸葛亮下来后,他告别了刘备,并将刚才的事情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非常高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刘备与孙权联合抗击曹操的紧张局势下,诸葛亮机智应对的情景。诗中通过对话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对朋友的关心,体现了他在面对危机时的冷静和策略。同时,诗中还反映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情感的细腻之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