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玄德问孔明求拒曹兵之计。孔明曰:“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玄德曰:“公言甚善;但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孔明曰:“今若不取,后悔何及!”玄德曰:“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孔明曰:“且再作商议。”
却说夏侯惇败回许昌,自缚见曹操,伏地请死。操释之。惇曰:“惇遭诸葛亮诡计,用火攻破我军。”操曰:“汝自幼用兵,岂不知狭处须防火攻?”惇曰:“李典、于禁曾言及此,悔之不及!”操乃赏二人。惇曰:“刘备如此猖狂,真腹心之患也,不可不急除。”操曰:“吾所虑者,刘备、孙权耳;余皆不足介意,今当乘此时扫平江南。”便传令起大兵五十万,令曹仁、曹洪为第一队,张辽、张郃为第二队。夏侯渊、夏侯惇为第三队,于禁、李典为第四队,操自领诸将为第五队:每队各引兵十万。又令许褚为折冲将军,引兵三千为先锋。选定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出师。
诗句
却说玄德问孔明求拒曹兵之计。
注释: 这句话是描述刘备询问诸葛亮如何处理对抗曹操的方法。”却说”是一种古文表达,用于引出后文的内容。”玄德”指的是刘备,”诸葛”则是诸葛亮的称呼,”孔明”是诸葛亮的字。
译文
刘备向诸葛亮询问如何抵御敌人的策略。
对应诗句
诸葛亮告诉刘备关于新野的情况以及他的计策。
赏析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回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一个策略,即趁刘景升病重的机会夺取荆州作为自己的安身之地以抵抗曹操的进攻。诸葛亮的计策体现了他深思熟虑的策略思维和对局势的准确把握。
诗句
却说夏侯惇败回许昌,自缚见曹操,伏地请死。
注释: 这是叙述夏侯惇战败并返回曹操处请求宽恕的场景。”却说”再次用来引出下文。”夏侯惇”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将领,此处败回意味着他的军队被击败了。”败回”表示其军队遭遇了失败。”自缚”是指夏侯惇亲自绑上了绳子准备接受惩罚。”伏地”指的是夏侯惇跪在地上。”请死”表示夏侯惇向曹操请求宽恕。
译文
描述了夏侯惇在战败后回到许昌并请求宽恕的场景。
对应诗句
诸葛亮继续讲述夏侯惇的故事,说明他的计谋被执行了。
赏析
这段故事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机智与谋略的结合,通过智取而非硬碰硬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诗句
操释之。
注释: “操释之”指的是曹操放了夏侯惇。这里的”释之”字面意思是释放了夏侯惇,暗示曹操没有处罚他。
译文
曹操释放了夏侯惇,可能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夏侯惇的忠诚。
对应诗句
诸葛亮建议刘备应该考虑利用这个机会夺取荆州,曹操放走了夏侯惇,显示了他对忠诚的重视。
赏析
曹操释放夏侯惇的行为反映了他对待不同情况的不同态度,也表明了他对于忠诚的重视。这为接下来刘备夺取荆州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诗句
惇曰:“惇遭诸葛亮诡计,用火攻破我军。”
注释: “惇曰”表明是夏侯惇在发表自己的言论。“遭”指遭遇,“诡计”是巧妙的计划或手段。“用火攻破我军”说明了夏侯惇认为是被诸葛亮的诡计打败的,并且是因为使用了火焰攻击。
译文
夏侯惇承认自己是因为诸葛亮的巧计,被火焰战术所打败。
对应诗句
这是诸葛亮对夏侯惇的策略进行解释,说明是他用火攻战术战胜了对方。
赏析
这段对话揭示了赤壁之战中火攻的重要性和诸葛亮的智谋,同时展示了夏侯惇的无奈与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