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

【诗】
三国争霸,风云再起。赤壁之战后,曹操势焰逼人,孙权刘备两强相争。鲁肃、孔明共议时局,孔明言孙将军不可轻信曹操之兵多将广。二人登舟,望柴桑郡而来,共商大计。

【译文】
在三国争霸的年代里,风云再次变幻。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势力如日中天,孙权和刘备的争斗也愈演愈烈。鲁肃与诸葛亮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诸葛亮对孙权说,不要轻信曹操军队的强大,因为曹操虽兵强马壮,但其内部并不团结,内部矛盾重重。两人一起登船出发,前往柴桑郡。他们在路上讨论着国家的大事。

【注释】

  • 三国演义:一部描写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说。
  • 玄德:指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 刘琦:刘备的儿子,后来成为荆州牧。
  • 柴桑郡:位于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是当时的重要城市。
  • 鲁肃:东吴名将,与诸葛亮有深厚的友情,也是孙权的左膀右臂。
  • 孔明:诸葛亮的字。诸葛亮是蜀汉的重要谋士,以聪明才智著称。
  • 孙权:东吴的君主,历史上著名的英明领袖。
  • 张昭:东吴的重臣,与孙权一同商讨国家大事。
  • 降:投降的意思。
  •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流经多个省份,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战略上的重要屏障。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鲁肃和诸葛亮的对话以及孙权的反应,展示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诗中诸葛亮对孙权的忠告,体现了其深谋远虑和对时局敏锐的洞察力。孙权在决策时的犹豫,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艰难。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场景描绘,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智慧和人物性格特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