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诗句

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    

译文:孙权起身换衣服时,鲁肃跟在他后面。

诗句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    

译文:不久,孙权起身去更衣,鲁肃就跟随在他的身后。

赏析

这两句简短的诗句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场景,突出了鲁肃作为东吴的重要谋士的身份和地位。”须臾”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时间短暂,此处可能也隐含着鲁肃对即将发生的对话或行动有所准备的意思。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鲁肃在孙权更衣期间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这反映出他在政治场合上的机智和机敏。

诗句

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    

译文:孙权明白鲁肃的意图,于是握住鲁肃的手说:“你想怎么办?”

赏析

这句话表现了孙权对鲁肃的尊重和信任。”知肃意”表明孙权已经理解了鲁肃的立场和想法,而”执肃手而言”则是一种亲昵的表达方式,显示了两人之间良好的关系。通过这个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孙权对于鲁肃的建议和意见非常重视,同时也显示出鲁肃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很高。

诗句

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译文:如果我们像鲁肃等人那样投降曹操,那我们应该让鲁肃回到乡里,继续担任官职,所以不失去原来的州郡。

赏析

这里引用了诸葛亮的话来说明鲁肃的观点。诸葛亮在这里强调了投降曹操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尊严。这种思想体现了鲁肃对于忠诚和自尊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局势的深刻理解和预见。通过这样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鲁肃对于未来的担忧以及对当前形势的分析。

诗句

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    

译文:他们的想法,各自为己,不能听从啊!

赏析

这句话是对之前讨论的直接回应,指出了众人的意见都是基于个人考虑,而不是共同的目标或大义。这里的“各自为己”表达了一种自私自利的态度,而“不可听从也”则是对于这些意见的否定。通过这种方式,诸葛亮强调了团结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统一的意志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诗句

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    

译文:孙权叹息道:“大家讨论的时候,完全偏离了我的期望。子敬提出大的计策,与我的想法完全相符。”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孙权对诸葛亮提议的高度认可和赞赏。”大失孤望”是孙权感到失望和沮丧,因为其他人的讨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当他听到诸葛亮的计划时,他感到非常兴奋和满意。这种对比强调了诸葛亮计划的创新性、前瞻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诗句

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    

译文:这是上天将子敬赏赐给我啊!但曹操新得到了袁绍的军队,又得到了荆州的兵源,他的势力之大恐怕难以抗衡。

赏析

这里孙权提到曹操的新得军队,包括袁绍的旧部和荆州的兵力。这表明当时曹操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使得孙权感到自己的实力相对较弱。同时,孙权也表达了对诸葛亮能力的肯定和信心,相信即使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诗句

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译文:诸葛亮笑着说:“我观察时机变化,绝对不会出错。”然后,鲁肃带领诸葛亮到了帐篷下面。

赏析

这段描述展示了诸葛亮的自信和他对自己能力的信任。”自见机而变”意味着他能迅速识别到情况的变化并做出适当的反应。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不仅具有高超的智慧,而且具备出色的应变能力。这也显示了鲁肃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相信他能妥善处理接下来的事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