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建安十四年冬十月。玄德与赵长、孙乾取快船十只,随行五百余人,离了荆州,前往南徐进发。荆州之事,皆听孔明裁处。玄德心中怏怏不安。到南徐州,船已傍岸,云曰:“军师分付三条妙计,依次而行。今已到此,当先开第一个锦囊来看。”于是开囊看了计策。便唤五百随行军士,一一分付如此如此,众军领命而去,又教玄德先往见乔国老,那乔国老乃二乔之父,居于南徐。玄德牵羊担酒,先往拜见,说吕范为媒、娶夫人之事。随行五百军士,俱披红挂彩,入南徐买办物件,传说玄德入赘东吴,城中人尽知其事。孙权知玄德已到,教吕范相待,且就馆舍安歇。
却说乔国老既见玄德,便入见吴国太贺喜。国太曰:“有何喜事?”乔国老曰:“令爱已许刘玄德为夫人,今玄德已到,何故相瞒?”国太惊曰:“老身不知此事!”便使人请吴侯问虚实,一面先使人于城中探听。人皆回报:“果有此事。女婿已在馆驿安歇,五百随行军士都在城中买猪羊果品,准备成亲。做媒的女家是吕范,男家是孙乾,俱在馆驿中相待。”国太吃了一惊。少顷,孙权入后堂见母亲。国太捶胸大哭。权曰:“母亲何故烦恼?”国太曰:“你直如此将我看承得如无物!我姐姐临危之时,分付你甚么话来!”孙权失惊曰:“母亲有话明说,何苦如此?”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我为你母亲,事当禀命于我。你招刘玄德为婿,如何瞒我?女儿须是我的!”权吃了一惊,问曰:“那里得这话来?”国太曰:“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满城百姓,那一个不知?你倒瞒我!”乔国老曰:“老夫已知多日了,今特来贺喜。”权曰:“非也。此是周瑜之计,因要取荆州,故将此为名,赚刘备来拘囚在此,要他把荆州来换;若其不从,先斩刘备。此是计策,非实意也。”国太大怒,骂周瑜曰:“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恁无条计策去取荆州,却将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作!”乔国老曰:“若用此计,便得荆州,也被天下人耻笑。此事如何行得!”说得孙权默然无语。
诗句:
- 时建安十四年冬十月。
- 玄德与赵长、孙乾取快船十只,随行五百余人,离了荆州,前往南徐进发。
- 荆州之事,皆听孔明裁处。
- 玄德心中怏怏不安。
- 到南徐州,船已傍岸,云曰:“军师分付三条妙计,依次而行。今已到此,当先开第一个锦囊来看。”
- 于是开囊看了计策。
- 便唤五百随行军士,一一分付如此如此,众军领命而去。
- 又教玄德先往见乔国老,那乔国老乃二乔之父,居于南徐。
- 玄德牵羊担酒,先往拜见,说吕范为媒、娶夫人之事。
- 随行五百军士,俱披红挂彩,入南徐买办物件,传说玄德入赘东吴,城中人尽知其事。
- 孙权知玄德已到,教吕范相待,且就馆舍安歇。
译文:
在建安十四年的冬天十月,刘备与赵长、孙乾一起乘坐快船十只离开荆州前往南徐州。所有关于荆州的事情都由诸葛亮来决定。刘备心里感到郁闷不安。抵达南徐州后,船已经靠岸,孔明(诸葛亮)下令先打开第一封锦囊查看计策。刘备随即下令五百名随行士兵,一一布置具体行动。随后,刘备先去拜访了乔国老,这位是两位姐妹的母亲,住在南徐州。刘备带着礼物前去问候,并告诉吕范作为媒婆,他已经和自己的妹妹结婚。城中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孙权知道刘备已经抵达,让吕范接待他,并且让他在宾馆休息。
注释:
- “时”在这里指的是时间,即建安十四年冬十月,表示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
- “荆州”指代刘备所在的荆州,是当时刘备的一个重要根据地。
- “皆听孔明裁处”说明所有关于荆州的战略决策都由诸葛亮来安排。
- “怏怏不安”表达了刘备内心的不悦和不安。
- “傍岸”意味着船只已经靠岸,即将登陆。
- “军师分付”指的是军中主帅对士兵们的命令指示。
- “锦囊”是古代一种装重要文书或地图的盒子,这里可能是指藏有秘密信息的锦囊。
- “第一条妙计”、“依次而行”暗示着有多个策略需要执行,而且按照计划的顺序进行。
- “先开第一个锦囊”表明刘备首先采取第一个行动。
- “众军”指五百名随行的士兵们。
- “入赘东吴”意味着成为东吴的女婿,通常指婚姻中的一方移居到另一方的国家或地区。
- “城中人尽知其事”表示城中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 “孙权”指孙权,三国时期孙权统治下的国家。
- “媒婆”是指介绍男女双方结婚的人。
- “入赘东吴”意味着成为东吴的女婿,通常指婚姻中的一方移居到另一方的国家或地区。
- “馆舍”,指宾馆或者招待所。
- “馆驿中相待”意味着在宾馆或驿站中等待。
- “满城百姓”表示整个城市的居民。
- “周瑜”指周瑜,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
- “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指周瑜担任的官职,即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 “美人计”,一种用女性的美貌和魅力来诱惑敌方的策略。
- “若用此计,便得荆州”表示如果采用这个策略,那么就能获得荆州。
- “此事如何行得”表示这件事该如何实施?
- “须误了我女儿一世”意思是这会让我女儿的人生受到重大影响。
- “诸葛”是指诸葛亮,即孔明。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带领士兵前往南徐州准备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战略部署。文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互动以及他对局势的处理。同时,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内心活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