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冬月,引兵望西川进发。行不数程,孟达接着,拜见玄德,说刘益州令某领兵五千远来迎接。玄德使人入益州,先报刘璋。璋便发书告报沿途州郡,供给钱粮。璋欲自出涪城亲接玄德,即下令准备车乘帐幔,旌旗铠甲,务要鲜明。主簿黄权入谏曰:“主公此去,必被刘备之害,某食禄多年,不忍主公中他人奸计。望三思之!”张松曰:“黄权此言,疏间宗族之义,滋长寇盗之威,实无益于主公。”璋乃叱权曰:“吾意已决,汝何逆吾!”权叩首流血,近前口衔璋衣而谏。璋大怒,扯衣而起。权不放,顿落门牙两个。璋喝左右,推出黄权。权大哭而归。璋欲行,一人叫曰:“主公不纳黄公衡忠言,乃欲自就死地耶!”伏于阶前而谏。璋视之,乃建宁俞元人也,姓李,名恢。叩首谏曰:“窃闻君有诤臣,父有诤子。黄公衡忠义之言,必当听从。若容刘备入川,是犹迎虎于门也。”璋曰:“玄德是吾宗兄,安肯害吾?再言者必斩!”叱左右推出李恢。张松曰:“今蜀中文官各顾妻子,不复为主公效力;诸将恃功骄傲,各有外意。不得刘皇叔,则敌攻于外,民攻于内,必败之道也。”璋曰:“公所谋,深于吾有益。”次日,上马出榆桥门。人报从事王累,自用绳索倒吊于城门之上,一手执谏章,一手仗剑,口称如谏不从,自割断其绳索,撞死于此地。刘璋教取所执谏章观之。其略曰:“益州从事臣王累,泣血恳告:窃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昔楚怀王不听屈原之言,会盟于武关,为秦所困。今主公轻离大郡,欲迎刘备于涪城,恐有去路而无回路矣。倘能斩张松于市,绝刘备之约,则蜀中老幼幸甚,主公之基业亦幸甚!”刘璋观毕,大怒曰:“吾与仁人相会,如亲芝兰,汝何数侮于吾耶!”王累大叫一声,自割断其索,撞死于地,后人有诗叹曰:“倒挂城门捧谏章,拚将一死报刘璋。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刘璋将三万人马往涪城来。后军装载资粮饯帛一千余辆,来接玄德。却说玄德前军已到垫江。所到之处,一者是西川供给;二者是玄德号令严明,如有妄取百姓一物者斩:于是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玄德皆用好言抚慰。却说法正密谓庞统曰:“近张松有密书到此,言于涪城相会刘璋,便可图之。机会切不可失。”统曰:“此意且勿言。待二刘相见,乘便图之。若预走泄,于中有变。”法正乃秘而不言。涪城离成都三百六十里。璋已到,使人迎接玄德。两军皆屯于涪江之上。玄德入城,与刘璋相见,各叙兄弟之情。礼毕,挥泪诉告衷情。饮宴毕,各回寨中安歇。

诗句

  • 张永年反难杨修:描述的是三国时期,张松被曹操派去迎接刘备入川,但中途遇到困难。
  • 庞士元议取西蜀:指的是庞统和诸葛亮一起讨论如何夺取西蜀。

译文

  • 张永年反难杨修:在这一年冬天,张松带兵前来迎接刘备,但在路上遇到孟达,被孟达接走。孟达向刘备报告刘璋的消息,并要求沿途州郡供应军粮。刘璋想要亲自前往涪城迎接刘备,并下令准备车马帐篷和武器,希望显得更加威风。他的主簿黄权劝他三思,而张松则认为黄权的建议是破坏家族关系。最后,刘璋听从了张松的建议,没有亲自迎接刘备,但黄权却因此而流血流泪,最终也被刘璋赶出城去。
  • 庞士元议取西蜀:这是描述庞统和诸葛亮共同策划如何夺取西蜀的策略。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多种战术和策略,以期能够成功夺取西蜀。

注释

  • 张永年反难杨修:“张永年”是指张松,他是刘备的使者去迎接刘璋;“杨修”则是黄权,他在劝说张松的时候被刘璋赶走。
  • 庞士元议取西蜀:“庞士元”是指庞统,他是与诸葛亮一同商讨夺取西蜀的战略;“西蜀”是指当时的益州地区,即现在的四川一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略,通过张松、黄权和庞统等人的不同角色和行为,展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之间的冲突。其中,张松被孟达接走并被刘璋任命为迎接刘备的任务,显示了当时政治权力斗争的激烈。黄权劝谏刘璋不要接纳张松的建议,反映了当时士人对政治的忠诚与担忧。而庞统与诸葛亮共同策划夺取益州的行为,更是体现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全诗通过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