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关公回营,拔了箭头。幸得箭射不深,用金疮药敷之。关公痛恨庞德,谓众将曰:“吾誓报此一箭之仇!”众将对曰:“将军且暂安息几日,然后与战未迟。”次日,人报庞德引军搦战。关公就要出战。众将劝住。庞德令小军毁骂。关平把住隘口,分付众将休报知关公。庞德搦战十余日,无人出迎,乃与于禁商议曰:“眼见关公箭疮举发,不能动止;不若乘此机会,统七军一拥杀入寨中,可救樊城之围。”于禁恐庞德成功,只把魏王戒旨相推,不肯动兵。庞德累欲动兵,于禁只不允,乃移七军转过山口,离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禁自领兵截断大路,令庞德屯兵于谷后,使德不能进兵成功。
却说关平见关公箭疮已合,甚是喜悦。忽听得于禁移七军于樊城之北下寨,未知其谋,即报知关公。公遂上马,引数骑上高阜处望之,见樊城城上旗号不整,军士慌乱;城北十里山谷之内,屯着军马;又见襄江水势甚急,看了半响,唤向导官问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对曰:“罾口川也。”关公喜曰:“于禁必为我擒矣。”将士问曰:“将军何以知之?”关公曰:“‘鱼’入‘罾口’,岂能久乎?”诸将未信。公回本寨。时值八月秋天,骤雨数日。公令人预备船筏,收拾水具。关平问曰:“陆地相持,何用水具?”公曰:“非汝所知也。于禁七军不屯于广易之地,而聚于罾口川险隘之处;方今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泛涨;吾已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矣。”关平拜服。却说魏军屯于罾口川,连日大雨不止,督将成何来见于禁曰:“大军屯于川口,地势甚低;虽有土山,离营稍远。即今秋雨连绵,军士艰辛。近有人报说荆州兵移于高阜处,又于汉水口预备战筏;倘江水泛涨,我军危矣,宜早为计。”于禁叱曰:“匹夫惑吾军心耶!再有多言者斩之!”成何羞惭而退,却来见庞德,说此事。德曰:“汝所见甚当。于将军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军屯于他处。”
诗句
-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描述了庞令明将军在战场上英勇地搬运棺材,以此决定与敌人的战斗。
-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描绘了关羽利用水攻战术,通过控制襄江之水淹没敌军的壮举。
- 却说关公回营拔箭头: 叙述了关公回到军营后,处理箭伤的情景。
- 众将对曰: 反映了将领们对关公伤势和战事的担忧和劝谏。
- 庞德令小军毁骂: 描述庞德将军试图用言辞激怒关平,但未果。
- 樊城之北十里山谷之内: 指出于禁将军将军队转移到樊城以北十公里的山谷,企图切断关公的补给线。
- 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矣: 关公预测洪水将会淹没罾口川的军队,预言其将成为鱼鳖。
- 魏军屯于川口,地势甚低: 指出魏军的驻扎位置,地势较低,易受洪水威胁。
- 成何来见于禁曰: 成何向于禁报告荆州军转移阵地的情况。
译文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中,讲述了关公在战斗中受伤并治疗,以及他如何策划使用水攻战术来击败敌军的故事。首先,庞德将军挑战关公进行战斗,关公拔剑应战,但最终因箭伤未能行动。关公因此誓言要报这一箭之仇,而他的部下则建议暂时休息养伤,以免受到箭伤的影响。然而,庞德并未放弃战争,他计划带领部队攻打樊城的北边,并打算利用洪水淹没关公的营地。关平察觉到了于禁的行动意图,并向关公汇报。为了应对这一战略,关公开始准备水攻,同时安排了船只和水具以备不时之需。最终,关羽通过水攻成功淹没了敌军,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战术。
赏析
本段描述关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与智慧,以及他在面对庞德的威胁时的冷静应对和策略部署。关公拔剑应战,展现了他不畏强敌的勇气与决心。尽管箭伤严重,但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誓言要报复,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令人敬佩。同时,关公的智慧表现在他对敌人的动向和地形的理解上,他利用洪水作为武器,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此外,通过对话的形式,这段文字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活动,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