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孔明令蛮人哨探孟获消息,回报曰:“孟获请乌戈国主,引三万藤甲军,现屯于桃花渡口。孟获又在各番聚集蛮兵,并力拒战。”孔明听说,提兵大进,直至桃花渡口。隔岸望见蛮兵,不类人形,甚是丑恶;又问土人,言说即日桃叶正落,水不可饮。孔明退五里下寨,留魏延守寨。
次日,乌戈国主引一彪藤甲军过河来,金鼓大震。魏延引兵出迎。蛮兵卷地而至。蜀兵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于地;刀砍枪刺,亦不能入。蛮兵皆使利刀钢叉,蜀兵如何抵当,尽皆败走。蛮兵不赶而回。魏延复回,赶到桃花渡口,只见蛮兵带甲渡水而去;内有困乏者,将甲脱下,放在水面,以身坐其上而渡。魏延急回大寨,来禀孔明,细言其事。孔明请吕凯并土人问之。凯曰:“某素闻南蛮中有一乌戈国,无人伦者也。更有藤甲护身,急切难伤。又有桃叶恶水,本国人饮之,反添精神;别国人饮之即死:如此蛮方,纵使全胜,有何益焉?不如班师早回。”孔明笑曰:“吾非容易到此,岂可便去!吾明日自有平蛮之策。”于是令赵云助魏延守寨,且休轻出。次日,孔明令土人引路,自乘小车到桃花渡口北岸山僻去处,遍观地理。山险岭峻之处,车不能行,孔明弃车步行。忽到一山,望见一谷,形如长蛇,皆光峭石壁,并无树木,中间一条大路。孔明问土人曰:“此谷何名?”土人答曰:“此处名为盘蛇谷。出谷则三江城大路,谷前名塔郎甸。”孔明大喜曰:“此乃天赐吾成功于此也!”遂回旧路,上车归寨,唤马岱分付曰:“与汝黑油柜车十辆,须用竹竿千条,柜内之物,如此如此。可将本部兵去把住盘蛇谷两头,依法而行。与汝半月限,一切完备。至期如此施设。倘有走漏,定按军法。”马岱受计而去。又唤赵云分付曰:“汝去盘蛇谷后,三江大路口如此守把。所用之物,克日完备。”赵云受计而去。又唤魏延分付曰:“汝可引本部兵去桃花渡口下寨。如蛮兵渡水来敌,汝便弃了寨,望白旗处而走。限半个月内,须要连输十五阵,弃七个寨栅。若输十四阵,也休来见我。”魏延领命,心中不乐,怏怏而去。孔明又唤张翼另引一军,依所指之处,筑立寨栅去了;却令张嶷、马忠引本洞所降千人,如此行之。各人都依计而行。却说孟获与乌戈国主兀突骨曰:“诸葛亮多有巧计,只是埋伏。今后交战,分付三军:但见山谷之中,林木多处,不可轻进。”兀突骨曰:“大王说的有理。吾已知道中国人多行诡计。今后依此言行之。吾在前面厮杀;汝在背后教道。”两人商议已定。忽报蜀兵在桃花渡口北岸立起营寨。兀突骨即差二俘长引藤甲军渡了河,来与蜀兵交战。不数合,魏延败走。蛮兵恐有埋伏,不赶自回。次日,魏延又去立了营寨。蛮兵哨得,又引众军渡过河来战。延出迎之。不数合,延败走。蛮兵追杀十余里,见四下并无动静,便在蜀寨中屯住。次日,二俘长请兀突骨到寨,说知此事。兀突骨即引兵大进,将魏延追一阵。蜀兵皆弃甲抛戈而走,只见前有白旗。延引败兵,急奔到白旗处,早有一寨,就寨中屯住。兀突骨驱兵追至,魏延引兵弃寨而走。蛮兵得了蜀寨。次日,又望前追杀。魏延回兵交战,不三合又败,只看白旗处而走,又有一寨,延就寨屯住。次日,蛮兵又至。延略战又走。蛮兵占了蜀寨。
诗句一:却说孔明令蛮人哨探孟获消息, 回报曰:”孟获请乌戈国主,引三万藤甲军,现屯于桃花渡口。孟获又在各番聚集蛮兵,并力拒战. “
解析及译文: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描述的是诸葛亮派遣侦察人员去打探孟获的消息,得知孟获邀请了乌戈国主,率领着三万藤甲军,驻扎在通往桃花渡口的渡口上。同时,孟获还在各个地方集结了蛮族的兵力,共同抵抗诸葛亮的进攻。
诗句二:孟获又请乌戈国主,引三万藤甲军,现屯于桃花渡口。
解析及译文:
此句紧接上文,继续叙述孟获和乌戈国主的战事进展。孟获又一次邀请了乌戈国主,带领着三万藤甲军,驻扎在桃花渡口附近。这里的桃花渡口是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可能是通往蜀国的要道。而“藤甲”是指藤条编织而成的铠甲,非常坚固且难以穿透,使得孟获的军队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诗句三:孟获又在各番聚集蛮兵,并力拒战. **
解析及译文:
这句话描述了孟获不仅自己指挥军队驻扎在桃花渡口,还号召其他各地的蛮族人马一起前来抵抗诸葛亮的进攻。这种团结一致的战术让诸葛亮的军队面临更大的挑战。
诗句四:孔明听了大惊,遂命魏延等引军攻打盘蛇谷。
解析及译文:
这里讲述了诸葛亮听闻孟获的消息后的反应。他意识到这场战斗的难度非常大,于是命令他的部将魏延等人率领军队进攻盘蛇谷,这是一处险峻的地形,对于蜀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通过这四句诗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三国演义》中孟获与诸葛亮之间的战争场面。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双方的军事布局,也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战争策略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