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就令守坟。二人辞谢而去。忽近臣奏曰:“诸葛丞相将军马分拨已定,即日将出师伐魏。”后主问在朝诸臣,诸臣多言未可轻动。后主疑虑未决。忽奏丞相令杨仪赍出师表至。后主宜入,仪呈上表章。后主就御案上拆视,其表曰: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译文

后主思念赵云昔日的功劳,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封他的儿子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命令他们守护墓地。赵云父子谢绝了这份恩宠。突然,近臣报告说:“诸葛丞相已经分派好他的人马,即将出师征伐魏国。”后主询问朝中大臣,大多数认为不能轻易行动。后主心中疑虑不定。就在这时,诸葛丞相的使者杨仪呈上一封出征表文。后主于是进入内堂,杨仪将表文呈上。后主在御案上拆开看,那表文写道:

“先帝担心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所以托付我讨伐贼寇。凭先帝的智慧,衡量我的才能,因此知道我讨伐敌人是才弱敌强的情况。但不讨伐敌人,王业也会灭亡。坐在那里等待灭亡,与亲自率军讨伐,哪种更好?所以我对您毫无怀疑。我接受使命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吃饭也吃不下;思考北征的事情,认为应该先入南中:因此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日行百里而食。——我不是不愿意爱惜自己的生命,只是考虑到王业不可能偏安于蜀地,所以才冒着生命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志。但有人认为这不是上策。现在贼兵正疲劳于西线,又致力于东线,兵法有“乘劳”的说法,这是进军的时候。谨把这件事向您陈述如下:

注释

  • 先帝:指刘备。
  • 虑汉贼不两立:担心汉朝和魏之间的斗争无法两全。
  • 王业:指蜀汉的江山。
  • 托臣以讨贼:委托我来讨伐敌人。
  • 量臣之才:衡量我的能力和才干。
  • 伐贼:讨伐敌人。
  • 王业亦亡:如果不讨伐敌人,蜀汉的江山也将灭亡。
  • 惟有伐之:只有亲自率军讨伐才能保住蜀汉的江山。
  • 自惜也:我是在自我保全。
  •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考虑到蜀地的江山不能长期偏安于蜀地。
  • 冒危难: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使命。
  • 议者谓为非计:有些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好主意。
  • 贼适疲于西:贼兵正在西边感到疲惫。
  • 又务于东:同时又忙于东部。
  • 乘劳:利用敌人的疲乏状态。
  • 进趋之时也:是进军的好时机。
  • 谨陈其事如左:简要陈述以上事情。

赏析

《三国演义》中的这一篇章,通过描述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出伐魏的表章,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远见。他深知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责任,决定亲征曹魏,以保家国。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国家大事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这段历史事件中,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和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