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之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主览表甚喜,即敕令孔明出师。孔明受命,起三十万精兵,令魏延总督前部先锋,径奔陈仓道口而来。早有细作报入洛阳。司马懿奏知魏主,大会文武商议。大将军曹真出班奏曰:“臣昨守陇西,功微罪大,不胜惶恐。今乞引大军往擒诸葛亮。臣近得一员大将,使六十斤大刀,骑千里征?宛马,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百发百中,有万夫不当之勇,乃陇西狄道人,姓王,名双,字子全。臣保此人为先锋。”睿大喜,便召王双上殿。视之,身长九尺,面黑睛黄,熊腰虎背。睿笑曰:“朕得此大将,有何虑哉!”遂赐锦袍金甲,封为虎威将军、前部大先锋。曹真为大都督。真谢恩出朝,遂引十五万精兵,会合郭淮、张郃,分道守把隘口。却说蜀兵前队哨至陈仓,回报孔明,说:“陈仓口已筑起一城,内有大将郝昭守把,深沟高垒,遍排鹿角,十分谨严;不如弃了此城,从太白岭鸟道出祁山甚便。”孔明曰:“陈仓正北是街亭;必得此城,方可进兵。”命魏延引兵到城下,四面攻之。连日不能破。魏延复来告孔明,说城难打。孔明大怒,欲斩魏延。忽帐下一人告曰:“某虽无才,随丞相多年,未尝报效。愿去陈仓城中,说郝昭来降,不用张弓只箭。”众视之,乃部曲靳祥也。孔明曰:“汝用何言以说之?”祥曰:“郝昭与某,同是陇西人氏,自幼交契。某今到彼,以利害说之,必来降矣。”孔明即令前去。
诗句: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之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诸葛亮说:“那些难以平息的事情,都是因为事情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以前先帝在楚国战败,当时,曹操拍着手掌说天下已经平定了。——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上讨伐,夏侯渊战死沙场,这是曹操的失误,但汉朝的事业却将要成功了。——然后吴国违背盟约,关羽失败,秭归被攻破,曹丕称帝,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很难逆转。”诸葛亮说:“臣下竭尽全力,直到死为止;至于成败得失,不是臣下的明智所能预见的。”
注释:夫难平者,事也。昔:以前。先帝:指刘备。败军:战败的军队。当此之时:在这个时候。抚手:拍打手掌。谓天下已定:认为天下已经稳定。操:指曹操。拊手:拍手表示高兴或者得意。谓:认为。天下已定:天下已经安定。夏侯授首:夏侯渊被斩首。操之失计:曹操的失误。汉事将成:汉朝的事业将要成功。吴更违盟:吴国再次违背盟约。关羽毁败:关羽失败。秭归蹉跌:秭归被攻破。曹丕称帝:曹丕称皇帝。难可逆见:很难逆转。鞠躬尽瘁:鞠躬尽意,竭尽所能。死而后已:到死都不再停止。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至于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有利还是有弊,不是我的明察所能预见的。
赏析:诸葛亮在这首诗里表达了对于国家大事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国家大事是由很多复杂的原因和因素决定的,不能简单地以成败来判断。同时,他也强调了自己的忠诚和决心,表示自己会尽最大的努力来为国家服务,即使面临困难也不会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