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领命,引兵火速望前追赶。行到三十余里,忽然背后一声喊起,树林内闪出一彪军,为首大将,横刀勒马大叫曰:“贼将引兵那里去!”郃回头视之,乃魏延也。郃大怒,回马交锋。不十合,延诈败而走。郃又追赶三十余里,勒马回顾,全无伏兵,又策马前追。方转过山坡,忽喊声大起,一彪军闪出,为首大将,乃关兴也,横刀勒马大叫曰:“张郃休赶!有吾在此!”郃就拍马交锋。不十合,兴拨马便走。郃随后追之。赶到一密林内,郃心疑,令人四下哨探,并无伏兵;于是放心又赶。不想魏延却抄在前面;郃又与战十余合,延又败走。郃奋怒追来,又被关兴抄在前面,截住去路。郃大怒,拍马交锋,战有十合,蜀兵尽弃衣甲什物等件,塞满道路,魏军皆下马争取。延、兴二将,轮流交战,张郃奋勇追赶。看看天晚,赶到木门道口,魏延拨回马,高声大骂曰:“张郃逆贼!吾不与汝相拒,汝只顾赶来,吾今与汝决一死战!”郃十分忿怒,挺枪骤马,直取魏延。延挥刀来迎。战不十合,延大败,尽弃衣甲、头盔,匹马引败兵望木门道中而走。张郃杀得性起,又见魏延大败而逃,乃骤马赶来。此时天色昏黑,一声炮响,山上火光冲天,大石乱柴滚将下来,阻截去路。郃大惊曰:“我中计矣!”急回马时,背后已被木石塞满了归路,中间只有一段空地,两边皆是峭壁,郃进退无路。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后人有诗曰:“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
译文:
张郃领命,急忙率军火速向前追赶。行至三十余里,忽然背后一声喊起,树林内闪出一彪军,为首大将横刀勒马高呼:“贼将引兵那里去!”张郃回头一看,原来是魏延。张郃大怒,转身回马便战。双方交战不十合,魏延佯装败退。张郃又追了三十多里,勒马回顾时,四周并无伏兵,于是策马前行。刚转过山坡,突然山中喊声四起,一彪军闪出,为首大将正是关兴,同样横刀勒马高声大喝:“张郃休走!有吾在此!”张郃又与两人交锋,战不过十回合后,关兴拨马便走。张郃紧追不舍,赶到密林内。张郃心生疑窦,四处探查,但并无伏兵。于是放心继续追赶。不想魏延却在前方抄截;张郃又与魏延交手十余合,魏延再次败逃。张郃愤而追赶,又被关兴抄截,二人在路中轮番交战,张郃奋勇追击。天色渐晚,来到木门道口,魏延突然掉头反击,大骂张郃:“张郃逆贼!吾与你无冤仇,你只管赶来,今与汝决一死战!”张郃被激怒,挺枪直取魏延。魏延挥刀迎战。战约十合,魏延被打得大败,弃甲抛盔,独自骑马败逃。张郃杀得性起,又见魏延败走,遂策马猛追。天已暗下来,山上突然传来炮响,木石如雨而下,阻挡去路。张郃大惊失色,急忙回马时,后方已被木石阻塞,仅留一条小路,两边皆是绝壁,无法回头。突然间梆子声响彻山谷,万弩齐发,箭矢如雨。张郃及百余位部将皆被射死于木门道中。后人作诗赞曰:“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注释:
-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运用智谋,在险境中巧妙逃脱的故事。
- 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的动荡局势,以及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 描述了孔明(诸葛亮)用计谋使蜀军安全撤退至汉中,避免了损失。司马懿(司马懿)因担心有埋伏而未敢追赶。
- 描绘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 这首诗反映了诸葛亮在危机情况下运用智慧和策略来保护自己和军队的能力,体现了其作为一位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形象。
- 展示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赏析:
这则故事出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通过张郃与魏延、关兴之间的交战,展现了诸葛亮在危急关头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应变能力。首先,张郃身为魏国将领,却因轻敌而遭到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所害,导致他陷入了重围。这一过程体现了诸葛亮深谋远虑的一面,也显示了他在面对强敌时的谨慎态度。其次,诸葛亮能够利用自然条件和地形优势,巧妙地安排战斗节奏,使得张郃等人陷入被动。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展示了他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指挥技巧。
故事中的伏兵和木石阻道等情节也极具象征意义。这些元素象征着诸葛亮布下的天罗地网般的陷阱和策略,意在迫使敌人陷入困境。这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也反映了他对于战争残酷和不可预测本质的理解。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张郃的勇猛和魏延的机智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三国演义》通过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英雄辈出的壮丽场景。同时,关兴和魏延的表现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最后,整个故事的结局不仅体现了诸葛亮个人的英勇和智慧,也展示了三国时期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通过这场战役,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和对社会结构的颠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