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张郃已死,随后魏兵追到,见塞了道路,已知张郃中计。众军勒回马急退。忽听得山头上大叫曰:“诸葛丞相在此!”众军仰视,只见孔明立于火光之中,指众军而言曰:“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达:早晚必为吾所擒矣。”魏兵回见司马懿,细告前事。懿悲伤不已,仰天叹曰:“张隽乂身死,吾之过也!”乃收兵回洛阳。魏主闻张郃死,挥泪叹息,令人收其尸,厚葬之。

却说孔明入汉中,欲归成都见后主。都护李严妄奏后主曰:“臣已办备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后主闻奏,即命尚书费祎入汉中见孔明,问班师之故。祎至汉中,宣后主之意。孔明大惊曰:“李严发书告急,说东吴将兴兵寇川,因此回师。”费祎曰:“李严奏称军粮已办,丞相无故回师,天子因此命某来问耳。”孔明大怒,令人访察:乃是李严因军粮不济,怕丞相见罪,故发书取回,却又妄奏天子,遮饰己过。孔明大怒曰:“匹夫为一己之故,废国家大事!”令人召至,欲斩之。费祎劝曰:“丞相念先帝托孤之意,姑且宽恕。”孔明从之。费祎即具表启奏后主。后主览表,勃然大怒,叱武士推李严出斩之。参军蒋琬出班奏曰:“李严乃先帝托孤之臣,乞望恩宽恕。”后主从之,即谪为庶人,徙于梓潼郡闲住。孔明回到成都,用李严子李丰为长史;积草屯粮,讲阵论武,整治军器,存恤将士:三年然后出征。两川人民军士,皆仰其恩德。光阴茬苒,不觉三年:时建兴十二年春二月。孔明入朝奏曰:“臣今存恤军士,已经三年。粮草丰足,军器完备,人马雄壮,可以伐魏。今番若不扫清奸党,恢复中原,誓不见陛下也!”后主曰:“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孔明曰:“臣受先帝知遇之恩,梦寐之间,未尝不设伐魏之策。竭力尽忠,为陛下克复中原,重兴汉室:臣之愿也。”言未毕,班部中一人出曰:“丞相不可兴兵。”众视之,乃谯周也。正是:武侯尽瘁惟忧国,太史知机又论天。

诗句与译文对照

诗句:

  • 原文:“却说张郃已死,随后魏兵追到,见塞了道路,已知张郃中计。”
  • 译文:此时,张郃已经被杀死了。后来,魏军追击到了这里,发现道路被堵上了,知道张郃中了他们的计。

注释:

  • “塞”: 阻塞,使无法通过。
  • “张郃已死”: 张郃已经死亡。

诗句:

  • 原文:“忽听得山头上大叫曰:‘诸葛丞相在此!’众军仰视,只见孔明立于火光之中。”
  • 译文:突然,山上传来大叫声:“这里是诸葛丞相!”众军抬头看见孔明站在火堆中。

注释:

  • “叫”: 大声喊叫。
  • “火光之中”: 指火光中。

诗句:

  • 原文:“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达:早晚必为吾所擒矣。”
  • 译文:你们自己安心去罢,回去告诉司马懿:我早晚一定会捉住你们的。

注释:

  • “仲达”: 指司马懿。
  • “上覆”: 回去报告。
  • “早晚必为吾所擒”: 早晚一定被我抓到。

诗句:

  • 原文:“却说孔明入汉中,欲归成都见后主。”
  • 译文:这时,孔明进入汉中,想要回到成都拜见后主。

注释:

  • “汉中”: 现在陕西省南端的一个地区,历史上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据点。
  • “后主”: 指刘备的儿子刘禅,蜀汉的皇帝。

诗句:

  • 原文:“都护李严妄奏后主曰:‘臣已办备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
  • 译文:都护将军李严向后主谎报军情说:“我已经准备了军粮,正准备运往丞相军中,不知道丞相为什么忽然要班师呢?”

注释:

  • “班师”: 军队结束出征并返回原驻地。
  • “李严”: 诸葛亮手下的一位高级将领。

诗句:

  • 原文:“后主闻奏,即命尚书费祎入汉中见孔明,问班师之故。”
  • 译文:后主听到李严的报告后,立即命令尚书费祎进入汉中见孔明,询问他为什么突然退兵。

注释:

  • “尚书”: 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工作。
  • “汉中”: 现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的一个地区。
  • “费祎”: 诸葛亮手下的一位官员,曾任蜀汉尚书。

赏析: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是描述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的一系列智谋和用兵策略。在故事中,张郃被诸葛亮以减兵添灶之法诱敌深入,最终导致张郃被杀,魏军撤退。同时,诸葛亮在汉中的军事行动也取得了胜利,成功击退了魏军的进攻。这一章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如何巧妙地运用战略战术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此外,故事还揭示了一些政治阴谋和个人恩怨对战争的影响,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