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引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而进,令姜维、魏延为先锋,皆出祁山取齐;令李恢先运粮草于斜谷道口伺候。

却说魏国因旧岁有青龙自摩坡井内而出,改为青龙元年;此时乃青龙二年春二月也。近臣奏曰:“边官飞报蜀兵三十余万,分五路复出祁山。”魏主曹睿大惊,急召司马懿至,谓曰:“蜀人三年不曾入寇;今诸葛亮又出祁山,如之奈何?”懿奏曰:“臣夜观天象,见中原旺气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于西川。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臣托陛下洪福,当往破之。但愿保四人同去。”睿曰:“卿保何人?”懿曰:“夏侯渊有四子:长名霸,字仲权;次名威,字季权;三名惠,字稚权;四名和,字义权。霸、威二人,弓马熟娴;惠、和二人,谙知韬略:此四人常欲为父报仇。臣今保夏侯霸、夏侯威为左右先锋,夏侯惠;夏侯和为行军司马,共赞军机,以退蜀兵。”睿曰:“向者夏侯楙驸马违误军机,失陷了许多人马,至今羞惭不回。今此四人,亦与楙同否?”懿曰:“此四人非夏侯楙所可比也。”睿乃从其请,即命司马懿为大都督,凡将士悉听量才委用,各处兵马皆听调遣。

诗句

孔明引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而进,令姜维、魏延为先锋,皆出祁山取齐;令李恢先运粮草于斜谷道口伺候。    

注释:

  • 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兵力为三十四万。
  • 指令中的“分五路而进”表示蜀军的部署是多路并进,共分为五个方向。
  • “令姜维、魏延为先锋”说明在前线的主要将领是姜维和魏延。
  • “皆出祁山取齐”表明两位先锋都出自同一个地点——祁山。
  • “令李恢先运粮草于斜谷道口伺候”指李恢负责先行运送粮草至一个特定地点,即斜谷道口,以待命令。

译文

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共有三十四万之众,他分别派遣了姜维和魏延作为先锋,从祁山出发。同时,李恢被命令先期向斜谷道口运送粮草。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三国时期蜀汉和魏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即将开始前的紧张气氛。诗中通过描绘蜀军的规模、指挥将领以及具体的军事行动,展现了战争前夕双方准备的严肃和复杂性。诗中所提到的李恢的任务也显示出蜀汉在后勤保障上的严谨与重视,这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作者对即将到来战斗的预测和担忧,以及对魏国可能失败的预见,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洞察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