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孔明复出祁山,下五个大寨,按左、右、中、前、后;自斜谷直至剑阁,一连又下十四个大寨,分屯军马,以为久计。每日令人巡哨。忽报郭淮、孙礼领陇西之兵,于北原下寨。孔明谓诸将曰:“魏兵于北原安营者,惧吾取此路,阻绝陇道也。吾今虚攻北原,却暗取渭滨。令人札木筏百余只,上载草把,选惯熟水手五千人驾之。我夤夜只攻北原,司马懿必引兵来救。彼若少败,我把后军先渡过岸去,然后把前军下于筏中。休要上岸,顺水取浮桥放火烧断,以攻其后。吾自引一军去取前营之门。若得渭水之南,则进兵不难矣。”诸将遵令而行。早有巡哨军飞报司马懿。懿唤诸将议曰:“孔明如此设施,其中有计:彼以取北原为名,顺水来烧浮桥,乱吾后,却攻吾前也。”即传令与夏侯霸、夏侯威曰:“若听得北原发喊,便提兵于渭水南山之中,待蜀兵至击之。”又令张虎、乐綝,引二千弓弩手伏于渭水浮桥北岸:“若蜀兵乘木筏顺水而来,可一齐射之,休令近桥。”又传令郭淮、孙礼曰:“孔明来北原暗渡渭水,汝新立之营,人马不多,可尽伏于半路。若蜀兵于午后渡水,黄昏时分,必来攻汝。汝诈败而走,蜀兵必追。汝等皆以弓弩射之。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各处下令已毕,又令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引兵救应前营。懿自引一军救北原。
诗一:
昔年孔明出祁山,北原渭桥下五寨。
木牛流马运粮草,暗渡渭滨破敌军。
译文一:
当年诸葛亮再次出征祁山,在北原渭桥下设立了五个大营,分为左右、中前、后四部分,并在剑阁到长安之间设置了十四个大营,分散驻扎军队,作为长久的计策。每天他都会派人侦察情况。突然报告说郭淮、孙礼率领陇西的军队在下北原安营扎寨。诸葛亮对众将领们说:“魏兵在下北原安营扎寨,是因为他们担心我会从这条路取道,切断他们的陇道。我现在假装攻打下北原,实际上却暗地里去渭滨抢夺浮桥。让我命令制造一百只木筏船,上面装满了稻草和草把,挑选熟练的水手五千人驾船。我将在夜晚攻击下北原,司马懿必定会带领部队来救援。如果他稍有失败,我就先让后面的军队渡过河去,然后在他们中间的船里装上我们的士兵。千万不要过河上岸,顺着水流去烧毁浮桥,然后攻击他的后方。我自己则带领一支军队去夺取前面的营门。如果能够夺取渭水的南岸,那么我们前进的道路就畅通无阻了。”众将们遵从诸葛亮的命令行事。早有巡逻的士兵回报给司马懿。司马懿召集诸将商议说:“诸葛亮这样布置,其中一定有诡计。他假装要攻取北原,实际上是为了顺水而烧掉我们的浮桥,从而扰乱我们的后军,再进攻我们的前军。”于是,他立刻命令夏侯霸、夏侯威带兵在渭水南山之中等待,一旦听到北原发喊,就立刻提兵去迎战。又命令张虎、乐綝带着两千名弓箭手埋伏在渭水浮桥的北岸。“如果蜀兵乘坐木筏顺水而来,我们就可以一起射杀他们,不要让他们接近浮桥。”又命令郭淮、孙礼说:“诸葛亮来到北原暗中渡过渭水,你新建立的军队,人员不多,可以全部埋伏在半路上。如果蜀兵在午后渡河,黄昏时分一定会来攻击你们。你们就假装败退,蜀兵必然会追击。你们都拿弓箭射击他们。我们要水陆并进。如果蜀兵大规模地到来,那就要看我的指挥来迎击他们。”各路军队都已经下令完毕,他又命令司马师、司马昭带领军队前去支援前方的营寨。司马懿自己则带一军去攻击下北原。
{quote}
译文:却说孔明复出祁山,下五个大寨,按左、右、中、前、后;自斜谷直至剑阁,一连又下十四个大寨,分屯军马,以为久计。每日令人巡哨。忽报郭淮、孙礼领陇西之兵,于北原下寨。孔明谓诸将曰:“魏兵于北原安营者,惧吾取此路,阻绝陇道也。吾今虚攻北原,却暗取渭滨。令人札木筏百余只,上载草把,选惯熟水手五千人驾之。我夤夜只攻北原,司马懿必引兵来救。彼若少败,我把后军先渡过岸去,然后把前军下于筏中。休要上岸,顺水取浮桥放火烧断,以攻其后。吾自引一军去取前营之门。若得渭水之南,则进兵不难矣。”诸将遵令而行。早有巡哨军飞报司马懿。懿唤诸将议曰:“孔明如此设施,其中有计:彼以取北原为名,顺水来烧浮桥,乱吾后,却攻吾前也。”即传令与夏侯霸、夏侯威曰:“若听得北原发喊,便提兵于渭水南山之中,待蜀兵至击之。”又令张虎、乐綝,引二千弓弩手伏于渭水浮桥北岸:“若蜀兵乘木筏顺水而来,可一齐射之,休令近桥。”又传令郭淮、孙礼曰:“孔明来北原暗渡渭水,汝新立之营,人马不多,可尽伏于半路。若蜀兵于午后渡水,黄昏时分,必来攻汝。汝诈败而走,蜀兵必追。汝等皆以弓弩射之。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各处下令已毕,又令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引兵救应前营。懿自引一军救北原。
{quote}
赏析:此诗描绘了诸葛亮在北原部署木牛流马,以及司马懿的应对策略。通过对司马懿和郭淮的反应描写,反映了当时军事斗争的复杂性和双方的智慧较量。诗句“孔明谓诸将曰”展现了诸葛亮作为军事统帅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三国演义》中智谋与战术的激烈对抗,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谋略和心理战术。同时,通过描述自然环境和天气变化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