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正与诸将商议征进,忽报有魏将来投降。孔明唤入问之,答曰:“某乃魏国偏将军郑文也。近与秦朗同领人马,听司马懿调用,不料懿徇私偏向,加秦朗为前将军,而视文如草芥,因此不平,特来投降丞相。愿赐收录。”言未已,人报秦朗引兵在寨外,单搦郑文交战。孔明曰:“此人武艺比汝若何?”郑文曰:“某当立斩之。”孔明曰:“汝若先杀秦朗,吾方不疑。”郑文欣然上马出营,与秦朗交锋。孔明亲自出营视之。只见秦朗挺枪大骂曰:“反贼盗我战马来此,可早早还我!”言讫,直取郑文。文拍马舞刀相迎,只一合,斩秦朗于马下。魏军各自逃走。郑文提首级入营。孔明回到帐中坐定,唤郑文至,勃然大怒,叱左右:“推出斩之!”郑文曰:“小将无罪!”孔明曰:“吾向识秦朗;汝今斩者,并非秦朗。安敢欺我!”文拜告曰:“此实秦朗之弟秦明也。”孔明笑曰:“司马懿令汝来诈降,于中取事,却如何瞒得我过!若不实说,必然斩汝!”郑文只得诉告其实是诈降,泣求免死。孔明曰:“汝既求生,可修书一封,教司马懿自来劫营,吾便饶汝性命。若捉住司马懿,便是汝之功,还当重用。”郑文只得写了一书,呈与孔明。孔明令将郑文监下。樊建问曰:“丞相何以知此人诈降?”孔明曰:“司马懿不轻用人。若加秦朗为前将军,必武艺高强;今与郑文交马只一合,便为文所杀,必不是秦朗也。以故知其诈。”众皆拜服。孔明选一舌辩军士,附耳分付如此如此。军士领命,持书径来魏寨,求见司马懿。懿唤入,拆书看毕,问曰:“汝何人也?”答曰:“某乃中原人,流落蜀中:郑文与某同乡。今孔明因郑文有功,用为先锋。郑文特托某来献书,约于明日晚间,举火为号,望乞都督尽提大军前来劫寨,郑文在内为应。”司马懿反覆诘问,又将来书仔细检看,果然是实;即赐军士酒食,分付曰:“本日二更为期,我自来劫寨。大事若成,必重用汝。”军士拜别,回到本寨告知孔明。孔明仗剑步罡,祷祝已毕,唤王平、张嶷公付如此如此;又唤马忠、马岱分付如此如此;又唤魏延分付如此如此。孔明自引数十人,坐于高山之上,指挥众军。却说司马懿见了郑文之书,便欲引二子提大兵来劫蜀寨。长子司马师谏曰:“父亲何故据片纸而亲入重地?倘有疏虞,如之奈何?不如令别将先去,父亲为后应可也。”懿从之,遂令秦朗引一万兵,去劫蜀寨,懿自引兵接应。是夜初更,风清月朗;将及二更时分,忽然阴云四合,黑气漫空,对面不见。懿大喜曰:“天使我成功也!”于是人尽衔枚,马皆勒口,长驱大进。秦朗当先,引一万兵直杀入蜀寨中,并不见一人。朗知中计,忙叫退兵。四下火把齐明,喊声震地:左有王平、张嶷,右有马岱、马忠,两路兵杀来。秦朗死战,不能得出。背后司马懿见蜀寨火光冲天,喊声不绝,又不知魏兵胜负,只顾催兵接应,望火光中杀来。忽然一声喊起,鼓角喧天,火炮震地:左有魏延,右有姜维,两路杀出。魏兵大败,十伤八九,四散逃奔。此时秦朗所引一万兵,都被蜀兵围住,箭如飞蝗。秦朗死于乱军之中。司马懿引败兵奔入本寨。
下面是对《三国演义》中相关诗句及译文的逐句释义,并对每句进行注释:
原文:孔明正与诸将商议征进,忽报有魏将来投降。
译文:诸葛亮正在和众将领谈论出征的计划时,突然有人报告说有个魏国的将领要来投降。
注释:此句描述了诸葛亮在军中处理事务时,接到了魏将投降的消息。
原文:孔明唤入问之,答曰:“某乃魏国偏将军郑文也。 ”
译文:孔明叫这个魏将进来并询问他的身份,回答说自己是魏国的偏将军名叫郑文。
注释:此句说明了郑文向诸葛亮自报家门,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物。
原文:言未已,人报秦朗引兵在寨外,单搦郑文交战。
译文:话音未落,有人报告说秦朗已经带兵来到营寨外面,准备与郑文交战。
注释:此句描绘了郑文面临的局势,即秦朗挑战郑文进行战斗。
译文:孔明笑着说:“司马懿让汝来诈降,于中取事,却如何瞒得我过!若不实说,必然斩汝!”
“孔明勃然大怒,叱左右:“推出斩之!””
郑文只得诉告其实是诈降,泣求免死。译文:郑文无奈之下只好坦白自己的真实意图,并向孔明哀求饶命。
译文:孔明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将他推出斩首。
注释:此句反映了孔明在得知郑文本人并非前来投降,而是被欺骗后,愤怒的情绪以及其果断的处理方式。
译文:孔明笑曰:“司马懿令汝来诈降,于中取事,却如何瞒得我过!若不实说,必然斩汝!”
注释:此句揭示了孔明识破郑文诈降的行为,以及他对此事的坚定态度。
译文:郑文只得诉告其实是诈降,泣求免死。
注释:此句描述了郑文被识破真相后的反应,表达了他的绝望和对生命的渴望。
译文:孔明勃然大怒,叱左右:“推出斩之!”
注释:此句体现了孔明在面对欺骗时的愤怒情绪和果断行动。
译文:郑文拜告曰:“此实秦朗之弟秦明也。”
译文:郑文哭着请求宽恕,并说明他是秦朗的弟弟秦明。
注释:此句揭示了郑文在被揭露是诈降之后的解释和他的真诚态度。
译文:孔明笑曰:“司马懿令汝来诈降,于中取事,却如何瞒得我过!若不实说,必然斩汝!”
注释:此句再次证明了孔明对郑文诈降行为的识别,及其坚决不放过任何欺骗者的态度。
译文:众皆拜服。
译文:众人都表示佩服孔明的智慧。
注释:此句总结了孔明的智慧和他的决策对众人产生的正面影响。
译文:孔明选一舌辩军士,附耳分付如此如此。
译文:诸葛亮挑选了一个能言善辩的士兵,秘密地吩咐了一些事情。
注释:此句显示了孔明在关键时刻挑选合适的人选来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原文:军士领命,持书径来魏寨,求见司马懿。
译文:这名士兵接受了命令后,拿着书信直接前往魏国的营地,寻求司马懿的帮助。
注释:此句描绘了郑文通过使者传递信息的行动。
译文:懿唤入,拆书看毕,问曰:“汝何人也?”
译文:司马懿叫郑文进来,拆开书信阅读后,问他是谁。
注释:此句揭示了司马懿对郑文所传递信息的初步反应和质疑。
译文:答曰:“某乃中原人,流落蜀中:郑文与某同乡。 今孔明因郑文有功,用为先锋。郑文特托某来献书,约于明日晚间,举火为号,望乞都督尽提大军前来劫寨,郑文在内为应。”
译文:郑文回答说他是中原人,曾经在蜀国流浪。郑文因为立功被任为先锋。郑文特意写信邀请司马懿在明晚举火为号,以便他率领大军前来袭击蜀军营寨。
注释:此句详细说明了郑文为何而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译文:司马懿反覆诘问,又将来书仔细检看,果然是实;即赐军士酒食,分付曰:“本日二更为期,我自来劫寨。大事若成,必重用汝。”
译文:司马懿反复审问信的内容,并仔细检查确认无误之后,就赐给士兵们酒食,并下达命令告知他们约定的时间。
注释:此句展示了司马懿对信件真实性的信心,以及他对士兵的信任。
译文:军士拜谢,各归本处去讫。
译文:士兵感谢司马懿的赏赐,然后各自回到了原处。
注释:此句表现了士兵对司马懿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任务的期待。
译文:孔明仗剑步出帐外,指挥众军。
译文:诸葛亮手执宝剑,从帐内走出,开始指挥全军作战。
注释:此句描绘了孔明作为主帅亲自上战场的情景。
译文:司马昭见状大笑曰:“真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
译文:司马懿看到这一情形后,哈哈大笑,说道:“这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注释:此句反映了司马懿对于自己判断失误的幽默回应。
译文:司马懿遂令秦朗引一万兵,去劫蜀寨中丁奉营。
译文:于是司马懿让秦朗带领一万人马,前去袭击蜀国的丁奉营地。
注释:此句说明了司马懿计划中的下一步行动。
译文:司马懿引军接应。
译文:司马懿亲自率领军队前去迎接。
译文:此时正值初更,风清月朗;将至二更时分,忽然阴云密布,黑雾满漫,对面不见。
译文:当时正是深夜时分,天空风平月明,但突然间乌云密布,视线受阻,彼此难以辨认。
注释:此句展现了战争前的紧张气氛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描写。
译文:懿大喜曰:“天使我成功也!”
译文:司马懿非常高兴地说:“这是上天让我取得成功啊!”
注释:此句反映了司马懿对当前情况的乐观态度和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接下来是对整个故事的赏析和理解: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也体现了他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冷静应对、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故事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政治、策略和人性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特点。通过对这些情节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