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孔明令魏延、马岱引兵渡渭水攻北原;令吴班、吴懿引木筏兵去烧浮桥;令王平、张嶷为前队,姜维、马忠为中队,廖化、张翼为后队:兵分三路,去攻渭水旱营。是日午时,人马离大寨,尽渡渭水,列成阵势,缓缓而行。却说魏延、马岱将近北原,天色已昏。孙礼哨见,便弃营而走。魏延知有准备,急退军时,四下喊声大震:左有司马懿,右有郭淮,两路兵杀来。魏延、马岱奋力杀出,蜀兵多半落于水中,余众奔逃无路。幸得吴懿兵杀来,救了败兵过岸拒住。吴班分一半兵撑筏顺水来烧浮桥,却被张虎、乐綝在岸上乱箭射住。吴班中箭,落水而死。余军跳水逃命,木筏尽被魏兵夺去。此时王平、张嶷,不知北原兵败,直奔到魏营,已有二更天气,只听得喊声四起。王平谓张嶷曰:“军马攻打北原,未知胜负。渭南之寨,现在面前,如何不见一个魏兵?莫非司马懿知道了,先作准备也?我等且看浮桥火起,方可进兵。”二人勒住军马,忽背后一骑马来报,说:“丞相教军马急回。北原兵、浮桥兵,俱失了。”王平、张嶷大惊,急退军时,却被魏兵抄在背后,一声炮响,一齐杀来,火光冲天。王平、张嶷引兵相迎,两军混战一场。平、嶷二人奋力杀出,蜀兵折伤大半。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败兵,约折了万余人,心中忧闷。忽报费祎自成都来见丞相。孔明请入。费祎礼毕,孔明曰:“吾有一书,正欲烦公去东吴投递,不知肯去否?”祎曰:“丞相之命,岂敢推辞?”孔明即修书付费祎去了。祎持书径到建业,入见吴主孙权,呈上孔明之书。权拆视之,书略曰:“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篡逆,蔓延及今。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陛下念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取中原,同分天下。书不尽言,万希圣听!”权览毕,大喜,乃谓费祎曰:“朕久欲兴兵,未得会合孔明。今既有书到,即日朕自亲征,入居巢门,取魏新城;再令陆逊、诸葛瑾等屯兵于江夏、沔口取襄阳;孙韶、张承等出兵广陵取淮阳等处:三处一齐进军,共三十万,克日兴师。”费祎拜谢曰:“诚如此,则中原不日自破矣!”权设宴款待费祎。饮宴间,权问曰:“丞相军前,用谁当先破敌?”祎曰:“魏延为首。”权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祎曰:“陛下之言极当!臣今归去,即当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辞孙权,回到祁山,见了孔明,具言吴主起大兵三十万,御驾亲征,兵分三路而进。孔明又问曰:“吴主别有所言否?”费祎将论魏延之语告之。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祎曰:“丞相早宜区处。”孔明曰:“吾自有法。”祎辞别孔明,自回成都。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二回中,“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这一章节,展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国的司马懿之间的智谋较量。本章节不仅展示了两位智者的斗智斗勇,同时也揭示了战争背后的复杂心理和战略布局。下面是对这一章节的赏析:
智慧与策略:在这一战中,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通过木牛流马这种非常规的武器,成功地为蜀军提供了后勤支持。同时,司马懿凭借其敏锐的军事洞察力,成功预判并挫败了诸葛亮的计划,显示了其高超的战术运用能力。
人性的光辉:尽管诸葛亮的智慧令人叹服,但司马懿的冷静与机智同样令人钦佩。他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及时做出反应,显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军事才能和心理素质。
历史的影响:该章节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更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蜀魏两国在军事力量上的此消彼长,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埋下伏笔。
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如诸葛亮的深思熟虑、司马懿的沉着冷静等。这些性格特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决策过程,也深刻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走势。
在阅读《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时,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还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人生的道理。通过对这一经典战役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战争中的策略运用和人性的复杂性,从而引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