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告司马懿曰:“今与蜀兵相持许久,无策可退;目下又被杀了一阵,折伤三千余人;若不早图,日后难退矣。”懿曰:“当复如何?”淮曰:“可发檄文调雍、凉人马并力剿杀。吾愿引军袭剑阁,截其归路,使彼粮草不通,三军慌乱:那时乘势击之,敌可灭矣。”懿从之,即发檄文星夜往雍、凉调拨人马,不一日,大将孙礼引雍、凉诸郡人马到。懿即令孙礼约会郭淮去袭剑阁。却说孔明在卤城相拒日久,不见魏兵出战,乃唤姜维、马岱入城听令曰:“今魏兵守住山险,不与我战:一者料吾麦尽无粮;二者令兵去袭剑阁,断吾粮道也。汝二人各引一万军先去守住险要,魏兵见有准备,自然退去。”二人引兵去了。
长史杨仪入帐告曰:“向者丞相令大兵一百日一换,今已限足,汉中兵已出川口,前路公文已到,只待会兵交换:现存八万军,内四万该与换班。”孔明曰:“既有令,便教速行。”众军闻知,各各收拾起程。忽报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去袭剑阁,司马懿自引兵来攻卤城了。蜀兵无不惊骇。
诗句:
司马懿曰:“当复如何?”
郭淮曰:“可发檄文调雍、凉人马并力剿杀。吾愿引军袭剑阁,截其归路,使彼粮草不通,三军慌乱:那时乘势击之,敌可灭矣。”
司马懿从之,即发檄文星夜往雍、凉调拨人马,不一日,大将孙礼引雍、凉诸郡人马到。
司马懿即令孙礼约会郭淮去袭剑阁。
译文:
郭淮告诉司马懿说:“现在和蜀国军队僵持已经很久,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撤退。目前又遭到一次攻击,伤亡了三千多人。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以后就很难撤退了。”
司马懿回答说:“那该怎么办呢?”
郭淮说:“我们可以发出檄文调集雍、凉两州的军队来共同对抗蜀军。我愿意率领军队袭击剑阁,切断他们的退路,使得他们的粮食无法运输,士兵陷入恐慌。那时我们再乘胜出击,敌人就可以被击败了。”
司马懿同意了他的意见,立即发布檄文,迅速调集雍、凉两州的兵力。不一会儿,大将孙礼带领雍、凉两州的部队赶到了前线。
司马懿就命令孙礼和郭淮一起袭击剑阁。
”`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谋较量,展现了古代战争的紧张氛围和双方的策略布局。诗中,郭淮和司马懿的对话揭示了各自为战和联合抗敌的不同策略。郭淮主张单独行动切断敌军后路,而司马懿则选择联合多州兵力共同对抗。这两种策略都反映了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
郭淮的建议显示了他对当前局面的清醒认识和对敌人的深刻理解。他知道如果继续僵持下去,不仅会消耗大量兵力,还会给敌军提供喘息的机会。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通过主动出击,切断敌军的补给线和退路,使其陷入混乱和恐慌。这种战术虽然风险很大,但如果能够成功实施,将极大地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司马懿的反应则显示出他在面对压力时的冷静思考。他没有简单地接受郭淮的建议,而是询问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这表明他需要全面评估形势,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最终,司马懿同意郭淮的计划,并迅速采取行动调集兵力。这一决定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智者和领导者的智慧和果断。
整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智者之间的较量。他们的策略和智慧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的特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和思考未来的重要窗口。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启示。